FM Top Banner 0917-1001 桌機版

萬年曆顯示裝置

萬年曆功能由於構造複雜,透過四年曆系統運轉與其他的輔助輪系與推桿,就能規律地在每4年一閏來顯示2月29日。鐘錶的歷史自十五世紀末,製錶師便為了小巧化時鐘方便使用…

機械機芯

機械機芯的主要構成單元為發條盒、齒輪系、擒縱裝置與擺輪游絲,藉由發條釋放出的彈力,來推動齒輪系;並且由擒縱裝置與擺輪游絲作為調速裝置,將傳遞出來的能量仔細切分,…

日期顯示介紹

早期的日曆顯示為指針式,時至今日,視窗型為主流,指針型次之,而且各自還衍生出如大日曆、逆跳指針日曆等的許多變化。不管設計如何不同,基本的原理都是一樣:12小時制…

走時輪系基本結構

走時輪系基本結構

走時輪系是位於發條與擒縱裝置之間,數個齒輪所構成的輪系;藉由齒輪上不同的齒數換算,將動力傳遞至擒縱裝置,同時達成時、分、秒的顯示功能。走時輪系基本上包含發條盒(邊緣有齒輪,稱為一番輪)、二番輪(分針輪)、三番輪、四番輪(秒針輪)、五番輪(擒縱輪),藉由每個齒輪的搭疊連接,完成能量傳遞。 每一個齒輪主要分為三個結構,由銅合金製成的金黃色齒輪,以及貫穿齒輪中央的不鏽鋼軸心(稱為輪軸),還有固定在齒輪上方或下方的輪軸小齒輪。透過齒輪與輪軸小齒輪連動,例如:當二番輪轉動一圈時,三番輪就可以轉動6、

擒縱裝置介紹

自從機械錶發明以來,穩定的把動力提供給擺輪,產生均等且精確的時間,一直是製錶師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其中擒縱裝置就是肩負起這項重責大任的要角。擒縱裝置接受秒輪傳遞過…

擺輪的早期歷史演進

擺輪的早期歷史演進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早期的機械鐘的照片,在機械裝置的頂端,都有一個左右對稱的砝碼橫桿;在橫桿的兩端都各有一個砝碼,可以左右滑動調整,以獲得較佳的精準度。在當時這種機械鐘的誤差時間,是以10、20分鐘為基礎來累積,誤差值可說相當的大,僅能略知大概的時間,可靠度明顯不足。這種藉由調整力矩的方式,來改變擺動的速度快慢,在數百年後的今天,已成為高級機芯必備的裝置。不過在當時,由於更多其他的因素,例如:精密度不佳的零件組裝、沒有良好品質的潤滑油與缺乏精確的擒縱裝置等。這些因素更影響著機械鐘的準確度,所以製錶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