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Top Banner 桌機版

陀飛輪形制概覽(下)

Abraham-Louis Breguet和Bonniksen等人於懷錶時期所研發的動態運行擒縱系統(陀飛輪/卡羅素),影響後世深遠,邁入20 世紀的腕錶世代後仍可見應用於此類體積更小的時計中;然而隨著時代進步,連帶地古典傳統的設計也自然融入嶄新生命力,錶廠嘗試用更大膽、前衛的手法來創造出更多元化的陀飛輪樣貌。陀飛輪腕錶開始出現異於傳統設計的變體約莫自機械錶復興浪潮後才逐漸展開(更具體的說法則是發跡於1990 年後的近代),創新形式的陀飛輪有幾項重要特徵,例如更炫目的視覺效果、由平面走向立體化(此概念乃是因應腕錶不像懷錶常保持在垂直或水平放置的習性改變而生),或者甚至是打破過往一錶一陀飛輪的陳規,衍生出多體化的陀飛輪設定⋯⋯等,較傳統陀飛輪而言,創新設計在零件組成數目及製作難度方面俱增,理論上能增益走時精準度的本錢也隨之提高(但實際上有無顯著提升作用則端視佩戴者本身見仁見智),但相對的機芯運作勢必付出更大量的動能且反應在錶款售價的居高不下等,這亦為此次要介紹另外三種創新陀飛輪類型的共通現象。最後需注意的是有關本講座所歸納的陀飛輪類型並非絕對標準,各家陀飛輪之間的設計因為複雜度不同有時也難以清楚界定,僅供大家作為賞錶或交流時的一種概略參考。

 

 

▲愈趨複雜的陀飛輪設計

現代腕錶陀飛輪已然蛻變出更多元的設計樣貌,如積家的球體陀飛輪便從平面走向立體化境界。

 

 

神奇飛行陀飛輪

上期介紹過飛行陀飛輪乃是取消了傳統必需的頂層橋板,讓陀飛輪的觀賞視野更無滯礙,而錶壇其實還出現過進階版的神奇飛行陀飛輪,其最大特色在於視覺上看起來陀飛輪裝置不只懸浮於面盤上,更有一種獨立於機芯之外單獨存在的奇幻感;要達成如此魔術般的設計主要仰賴一個關鍵——即採用透明的藍寶石水晶夾板來固定整組陀飛輪框架,少了原本固著在陀飛輪下方的連接零件後,自然使之不論前後觀看皆能保有通透騰空的感受。錶壇著名的神奇飛行陀飛輪案例較早如華人製錶奇才矯大羽於1993 年所開發的矯氏神奇陀飛輪,一方面利用藍寶石水晶夾板間接減輕陀飛輪整體重量,並透過更大尺寸的擺輪設計以強化機芯結構,此外如寶璣與卡地亞的神祕雙陀飛輪腕錶等,也都是出於相似的創作理念,尤其後者結合公轉運行的機制,將「神奇」之名演繹得更淋漓盡致。

 

 

▲矯氏神奇陀飛輪

神祕鐘雖早已出現,但矯大羽提出具有高穿透效果的神奇飛行陀飛輪仍有其之於腕錶的先鋒定位。

 

▲寶璣Ref. 5335BR

身為陀飛輪創始者,寶璣並非只會製作傳統陀飛輪,其亦曾推出運用藍寶石陀飛輪夾板的作品。

 

▲卡地亞神祕雙陀飛輪

卡地亞高級製錶系列曾聚焦神祕鐘淵源大展創意,一舉開發出這只身兼公轉機制的神奇陀飛輪。

 

▲奇幻的懸浮視感

神奇飛行陀飛輪由於捨棄頂層橋板以及底部的連接零件,因此即使由後方觀之仍保有大量穿透感。

 

 

多軸/立體陀飛輪

傳統陀飛輪乃是沿襲自懷錶的思維模式,應用於腕錶上由於佩戴形態的不同(腕錶常隨手部活動而不斷變化位置)使其效用較難彰顯,因此錶壇開始發展出所謂多軸式的陀飛輪裝置,讓擺輪能在兩個平面以上的情況下不斷旋轉,通常錶廠在製作此類陀飛輪時不同軸心零件的旋轉速度也會有快慢之分,這種多變的方向與速度轉化理論上更能配合佩戴腕錶時抵銷地心引力影響的目的,類似的多軸陀飛輪包括芝柏、法穆蘭與海瑞溫斯頓等品牌均曾推出,而獨立錶廠像是THOMAS PRESCHER 和GREUBEL FORSEY 也是箇中行家。此外積家則是在多軸的基礎上蛻變出球體陀飛輪的新概念(首見於2004 年),賦予陀飛輪內外框架立體化的設計,猶如大球包覆小球的各自運轉動態令人目眩神迷,且積家在後續推出的球體陀飛輪2 號與3 號更是分別導入筒狀游絲與球狀游絲的技術進展,對於擒縱系統的等時性提供更大助益。

 

 

▲芝柏三軸陀飛輪

芝柏2014 年新推的三軸陀飛輪由內至外的旋轉框架分別以1 分鐘、30 秒與2 分鐘的速度各自運轉。

 

▲海瑞溫斯頓史詩陀飛輪

HW自2010 年的史詩陀飛輪2 號開始導入雙軸概念,2013 年的第四號作品則開始邁入三軸新境界。

 

▲THOMAS PRESCHER三軸陀飛輪

獨立製錶師THOMAS PRESCHER的陀飛輪作品不乏多軸設計,甚至其視覺效果也有幾分神祕錶韻味。

 

▲積家球體陀飛輪

積家研發的球體陀飛輪首見於2004 年,'13 年的球體陀飛輪3 號則是融入球狀游絲以優化等時性。

 

 

公轉陀飛輪

多軸或立體設計並非創新陀飛輪的極限,因為其基本上仍與傳統設計相同採定點架構,於是製錶師們又想到陀飛輪除了自轉,也許可以進行繞行面盤的公轉,將動態美感擴展放大,強化陀飛輪的視覺魅力(理論上多軸或立體的多方位旋轉方式還是比在平面上自轉+ 公轉的模式更能有效抵禦地心影力的影響,但在結構穩定性上,公轉陀飛輪則較具優勢)。如寶璣便曾在5347 這款作品上大膽嘗試,除了具有雙體陀飛輪外,其更能隨著面盤進行12 小時的公轉,兩枚同步自轉的陀飛輪則靠著相連的差動輪系以勻化走時格律。而積家的星象陀飛輪於功能上的複雜度本身已是一大亮點,加上在星空圖面盤背景襯托下融入依據恆星時週期運行的公轉陀飛輪機制,猶如將天體運作實況搬入腕錶舞台。至於卡地亞與伯爵的公轉陀飛輪造型類似,但前者僅具1 分鐘公轉週期,後者則是兼有1 分鐘自轉與1 小時公轉的雙重旋轉特性。

 

 

▲寶璣Ref. 5347BR

寶璣此款5347BR 除了融入雙體陀飛輪設計,更讓雙陀展開猶如彼此追逐的公轉活動,饒富趣味。

 

▲積家公轉陀飛輪

此款腕錶集結三問、萬年曆、星空圖顯示等,甚至陀飛輪乃是依據恆星時規律進行公轉。

 

▲卡地亞公轉陀飛輪

2013 年卡地亞結合鈮鈦合金與碳晶等新穎材質推出公轉陀飛輪改款,是頂尖技術的綜合表現。

 

▲伯爵公轉陀飛輪

伯爵此款Polo 系列腕錶將公轉陀飛輪結合分針指示,因而設計出配合陀飛輪結構的巨型分針顯時。

 

相關文章:
陀飛輪形制概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