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 Top Banner 0917-1001 桌機版

朗格製錶的材質美學 從蜂蜜金到稀有面盤工藝的技術解讀

A. LANGE & SÖHNE每年僅出品數千只高品質時計,錶殼多採用K金或鉑金製作,其中,品牌對於錶殼和面盤材質的獨特選用與複雜處理,是其製錶特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一般談到朗格時,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大日期、跳字機制,或是能和瑞士製錶分庭抗禮的精密機芯等,但如果把目光放更廣一點,你會發現朗格手錶的價值並不僅停留在「結構」這個層面,它還把「材質」提升成一種美學與哲學,本篇就來盤點他們家手錶常用的一些特殊製錶材質。


★從黃金到蜂蜜金:金屬背後的學問

朗格的錶殼大多採用玫瑰金、白金與鉑金等傳統貴金屬,不過,品牌真正展現技術突破的,是2010年發表的專利材質——750蜂蜜金(Honeygold®)。蜂蜜金的色澤介於玫瑰金與白金之間,帶著一種溫潤卻內斂的光感,它不是單純靠電鍍或顏色調整,而是朗格耗時十多年研發的合金成果,成分包含75%純金,並加入銅與鋅,這樣的結構不僅提升硬度,更賦予金屬長久佩戴後依舊光澤如新的特質。蜂蜜金並非每一款朗格都能擁有,通常只會出現在具有紀念意義或限量的型號上,例如1815 Thin Honeygold “Homage to F. A. Lange”或ZEITWERK Honeygold “Lumen”等,都是用這種材質表達對歷史的致敬,換句話說,蜂蜜金已經成為朗格的象徵符號,一眼就能看出它的稀有性與尊貴。


▲朗格專利的750蜂蜜金色澤溫潤,含75%純金與銅、鋅等成分,堅硬耐用,專用於紀念與限量錶款,彰顯獨特尊貴地位。

★琺瑯面盤:火與時間的考驗

如果說蜂蜜金代表金屬的革新,那麼琺瑯面盤則是朗格對傳統工藝的堅持,琺瑯的製作過程需要在超過800°C的高溫下反覆燒製,每一層都必須經歷單獨的燒結,才能堆疊出厚度與深邃感,問題在於,這是一項極其嚴苛的工序,溫度稍有偏差,便可能出現裂紋或氣泡,導致整枚面盤報廢,因此製作的成功率低,加上耗時數日,讓琺瑯面盤成為業界最難掌握的工藝之一,朗格的工藝師能穩定完成這道工序,本身就展現了品牌的技術高度。琺瑯帶來的效果並非只是「漂亮」這麼簡單,它的表面具有立體感,能讓刻字對比更清晰,同時擁有更強的耐久性,也因此,朗格自2000年至今,僅推出過十款限量琺瑯錶盤時計(其實比想係中的少),稀少性加上技術門檻,讓這些作品成為收藏家的夢幻之選。


▲琺瑯面盤需高溫多層燒製,工藝繁複,成品呈現立體感與高對比效果,同時兼具高度耐久與藝術價值。

★天然寶石與玻璃:縞瑪瑙與砂金石的深邃之美

除了金屬與琺瑯,朗格還大膽將天然石材與藝術玻璃帶入製錶領域,例如縞瑪瑙(Onyx)便是其中的代表,黑色縞瑪瑙面盤經過細緻切割與拋光,呈現出宛如鏡面般的深邃光澤,這種材質較少出現在高級製錶領域,因為切割難度高,一旦有瑕疵就難以修復,但正因如此,當它與朗格經典設計結合,便營造出低調卻極具張力的氛圍。Lange 1三十週年紀念版的鉑金限量款,就是首度搭載黑色縞瑪瑙面盤,展現了朗格將傳統與創新相互融合的巧思。


▲黑色縞瑪瑙稀有且難以加工,展現深邃亮澤質感,經過細緻切磨後散發內斂奢華的典雅視覺效果。

另一種材質是砂金石玻璃(Aventurine Glass),事實上它並非天然礦石,而是一種自17世紀威尼斯傳承下來的玻璃工藝,工藝師會在熔融玻璃中注入銅顆粒,隨著火焰逐漸減弱,顆粒形成微小晶體,最終在玻璃中呈現閃爍效果,當這層纖薄玻璃附著於實心銀面盤上,會營造出如夜空般的星點閃光。朗格將砂金石玻璃應用於Saxonia Thin與Little Lange 1 Moon Phase等作品上,使手錶呈現出極具詩意的視覺效果。


▲砂金石由於含銅微粒因此於光影下閃爍如星光,朗格融合實心銀面盤,營造夢幻夜空般的獨特視覺魅力。

回顧朗格的材質美學之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製錶」這門工藝,而是一種完整的價值體系,它提醒我們,一只手錶的價值,來自於時間積累下的創新與堅持,朗格透過蜂蜜金、琺瑯、縞瑪瑙與砂金石玻璃,建立了自己的語言,讓每一只時計都成為薩克森美學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