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Top Banner 桌機版

琺瑯彩繪 錶中畫作(下)

鐘錶發展到一定程度,在保有基本的顯時準度外,外在的設計與美觀遂成為人們進階的要求;除了設計上的推陳出新,錶廠也開始思考如何將不同領域的藝術技法完美整合於鐘錶作品上,使時計發揮出實用與裝點效果並陳的複合優點,其中琺瑯彩繪便是一項歷史悠久且廣為人知的鐘錶裝飾藝術之一。

而在琺瑯彩繪領域,一般來說常見的技法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此外近年也還新興一類複合式的「加強版」,以下就來看看這幾大類琺瑯技法的內涵吧:

【01】 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Cloisonné Enamel)的"Cloisonné"從原文字義翻譯來看為「分隔」,所謂分隔簡言之就是指工藝師會先經過以金屬絲線盤繞出主題花紋、再固定於琺瑯金屬胎體上的程序,確立作品的圖案基礎,接著在圖案的各部分區塊中填入各種色彩的琺瑯釉料,然後放入窯內高溫燒製最終產生出的作品即可歸類於掐絲技法之中。掐絲琺瑯最早於13、14世紀之交的元朝便已經過西方傳教士自中亞輾轉傳入,其製作上的過程與細節和中國本就發達的冶金與琉璃、玻璃等生產技術極為契合,因之中國吸收掐絲琺瑯內蘊的速度極快,至明朝時發展達至巔峰,尤其景泰年間不僅作品數量豐富、作工也極為精密紮實,當時的特色便是在成品中可見廣泛運用的湛藍色調,所以「景泰藍」之名不脛而走,在國內盛行不止,藉由東西貿易傳遞到歐洲各國也倍受好評,景泰藍因而成為中國琺瑯藝術的代表,並且成為掐絲琺瑯的同義詞。至於近代腕錶上的經典掐絲作品例如ULYSSE NARDIN推出的戰船系列、森林三問報時腕錶與白鷺鷥琺瑯彩繪錶等皆令人稱道,尤其森林三問腕錶擁有雙層面盤的設計,在圖形與色彩的銜接上更為困難,成品將叢林中動、植物與河流的生態捕捉得栩栩如生,且同時加強了層次感,以此突顯工藝師的大膽創意與高超技巧。

▲掐絲為先在底圖上以細薄金絲扭曲塑型,等輪廓完成後才能進入後面的琺瑯上色程序,光在這項捕捉外框的步驟就需要極高的專注力才能完成。

▲掐絲後的面盤有了一個分明的形貌輪廓,此時工藝師便要在各個區塊中填滿預先設計好的釉料,利用各區塊的色系組合拼綴出畫面的生動性。

★製作過程剖析
工藝師先在紙張或面盤上直接描繪設計草圖,待主題圖案確立後開始進行掐絲工序:將厚度約為0.07mm的金屬絲線以工具夾取並彎曲成圖案輪廓線,待輪廓鋪陳結束,一個個內外區間便井然成立,跟著工藝師會為金線輪廓塗覆一層植物膠水,並放入約800℃的窯內烘烤,令膠水與金線緊密黏合於面盤上,燒製完成時整體輪廓厚度會達到約1mm的程度。接著工藝師會挑選適用於各個區塊的多元色調,透過畫筆蘸取琺瑯釉料為面盤填塗色彩,以呈現出圖案的鮮活靈動感,上色後入窯燒結,起碼需重複五次的上色與烘烤過程,確認圖案完整無瑕、色塊亦忠實保留後,工藝師才能進行後續的打磨與拋光手續,最後裝配上機芯、指針與錶殼等才算大功告成。

【02】 內填琺瑯
內填琺瑯(Champlevé Enamel)也有人將之稱為圍填法,屬於琺瑯藝術較早形成的技法之一。大致上可以理解為工藝師先在金屬胎體上運用雕刻方式以達成欲呈現的各式圖案,然後再向各區塊內填入琺瑯釉料繼而燒製完成。此技法傳說在西元前5世紀左右由英國的Gelt人所發明,其後在9~11世紀與掐絲琺瑯同時風行於東羅馬帝國,至12、13世紀之交,生產重心逐漸轉移至法國的Limoges地區。內填琺瑯的圖案不像掐絲琺瑯著重在面盤胎體,更可以進一步將作畫空間延伸到錶殼上,形成一種內外呼應的連綴性,再者內填法的琺瑯釉料可以視整體設計來調整釉層的厚度深淺,營造出畫面的景深。掐絲琺瑯注重的是細節的完整到位,每條金屬絲線都必須配合底圖的線條曲折,形成精密細緻的風韻;而內填琺瑯相對之下不論構圖與色塊的運用皆較為豪放,擁有恢弘風格。近期代表作品例如江詩丹頓在250週年紀年時所推出過的Metiers d'Art套錶,其面盤背景所採用的琺瑯彩繪技巧便是內填法,透過色調的濃淡漸層衍生出四只表現出四季風景變化阿波羅神駕車圖,對於琺瑯色彩的拿捏非常精微,同中求異的功力使套錶擁有各異其趣的美感。

▲內填法作品的特色之一為可延伸作畫空間至錶殼;其在各區隔空間中常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色彩,此時需先考慮各色調釉料的熔點,從熔點高的顏料開始填色烘烤,後續再填覆下一種色調。

▲將底圖在胎體上製成如同一個「模具」後再漸次填入不同色調的琺瑯釉料為內填法的核心概念,在刻鑿圖案的過程便具有相當難度,連接近成品階段的拋磨同樣不容馬虎。

★製作過程剖析
內填琺瑯的金屬胎體本身就是一個草圖結構,工藝師需先在這塊基礎上利用不同的方式(例如模鑄、刻鑿、腐蝕、敲擊⋯⋯等)來製造凹陷的上色空間,不過由於是以胎體本身作為輪廓線,因此少了如同掐絲琺瑯需以植物膠水凝固定位的過程,且因內填法在不同區塊內採用的顏料往往會呈現跳脫性,即以完全不同的色調上色,故在入窯烘烤的製程,工藝師需先衡量釉料的熔點高低,以較高熔點的琺瑯顏料優先上色,再依序填入至最後熔點最低的釉料,屬於分段式的上色-燒製過程,在過程中如果某一個階段的釉料產生龜裂或是色澤大變,便需從頭來過,因此每個階段皆需謹慎以對;而在接近成品的內填式琺瑯面盤上,因為其大塊分布的緣故,還能發現類似水墨畫中暈染狀的效果,十分特別。

【03】 微繪琺瑯
微縮彩繪琺瑯(Enamel Miniature)簡稱微繪琺瑯,也叫做畫琺瑯,是時計藝術化的極致展現。作法為工藝師先在金屬胎體上塗覆幾層白釉形成類似「畫布」的功用,後續便如同繪製油畫作品般直接構圖、上色與燒結。看起來似乎平凡無奇,但微繪琺瑯反而是三種技法中困難度最高的一項,因為它不只講求工藝層面的熟稔度,還需要工藝師帶有幾分藝術家的美學天份;一般來說微繪琺瑯的作品主題多為世界名畫,要將之「濃縮」至錶款的面盤中,該如何掌握畫作重點與原作者的畫法派別對工藝師而言充滿極大挑戰。微繪琺瑯約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法、荷交界的Flandres區,不過在15世紀末時原本以內填琺瑯為主的法國Limoges區開始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在琺瑯藝術鼎盛的18、19世紀,琺瑯微繪畫師曾高達數百位,進入20世紀後,因為微繪技法的學習與製作不易,加上主體從懷錶轉化為面積更小的腕錶,造成今日精通微繪法的工藝師可能已不到10位。微繪琺瑯腕錶的名作如積家旗下專屬工藝師Miklos Merczel向捷克藝術家Alphones Mucha致敬的一系列作品(如2000年的黎明與黃昏及2001的晨光與月光等),如實將原作的線條色彩勾勒重生,宛如將大師手筆隨身攜帶至腕中方寸般引人入勝。

▲微繪琺瑯在下筆繪製的過程中,混色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因為若過度混色會讓圖案燒結後一片模糊,所以需要採局部描繪後先燒結、再繼續重複同樣步驟,直到作品完成。

▲微繪琺瑯的難度不僅在於掌握琺瑯釉料與燒製過程的火候拿捏,在主題多半為再製世界名畫的當前趨勢,沒有相對的美學素養與技巧運用便很難製作出夠水準的作品。

★製作過程剖析
微繪琺瑯的初步階段在於將原尺寸的畫作縮小比例以設計出能融入面盤的空間格局,待設計圖完成後會將之再放大成參考草圖提供工藝師臨摹參照,然後先在金屬胎體底部塗覆一層抗變形釉料,使其得以應付高溫烘烤,再在表面重複塗上透明的白色琺瑯層,緊接著第一次入窯燒製,完成後的胎體即可據此作為構圖基礎。後面程序就是工藝師發揮才能的關鍵時刻:依草圖動手繪製畫作,在顯微鏡的輔助下使用紫貂單毛筆以細膩的筆觸、並帶有工藝師本身對原作的體悟,讓彩色釉料具體地化為面盤胎體上的動人曲線,經過反覆上色焙燒直至達成理想的效果後才能開始收尾工程,通常最後一道工序是在半成品上再覆上幾層透明釉,增強圖案的明亮度及立體感。

【04】 工藝複合新趨勢
彩繪琺瑯藝術經過漫長歲月的演進,如今已發展出與初始形式截然不同的面貌,除了技法的繽紛多元,人們也精益求精地不斷尋求開發出更具美感的琺瑯器物製作方法,例如與金雕、珠寶鑲嵌等諸多互異技術領域的合作,影響所及在腕錶琺瑯藝術的範疇裡,也隱隱潛伏著一股別於傳統的新革命派別,它並非像掐絲、內填與微繪等固有技藝般壁壘分明,取而代之的是一種"Remix"式的混合風格,如前述與不同技術領域的相互合作即是一例,但是現今的發展潮流更多的是在琺瑯製作領域中藉由不同技法的彼此搭配,開創出威力與魅力更加強烈的新形態創作。

▲金箔繪為一逐漸沒落的古老工藝,內容即在金屬胎體先鑲上一層金箔呈現出皺摺感,其後再於金箔上揮灑琺瑯微繪的技藝,使最終琺瑯成品會產生更具層次的立體感。

在最近的新式琺瑯彩繪錶款中我們可以分別就CARTIER與VAN CLEEF & ARPELS的作品來一探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窠臼的彩繪琺瑯時計。CARTIER在2011年所推出的Rotonde de Cartier熊圖案裝飾腕錶採用了琺瑯工藝的掐絲法以及半透明彩繪法,使成品表現出狀似彩繪玻璃窗般效果的透亮光彩,半透明彩繪法可追溯至14世紀,其主要特色在於採用半透明底版作為胎體取代金屬材質,19世紀Art Nouveau時期湧現許多非金屬胎體的彩繪琺瑯(時稱「半透明琺瑯彩繪」 (Émaux Translucides à Jour))配飾使得人們爭相入手。卡地亞重新啟用了這種古老工法,先製作出鏤空狀的熊形掐絲圖案,接著再進行琺瑯釉料的選色、研磨、上色填覆與反覆培燒等標準製程,不過完成品因為沒有金屬胎體覆蓋底層,使得光線得以略微穿透,在釉料本身的色澤層次之外,更多了一種明亮白皙的光影效果點綴,猶如將琺瑯彩繪「果凍化」般充滿新鮮感。

▲Dominique Baron近期在梵克雅寶的作品中運用微繪法融合金箔繪技法形成更豐富立體的視覺感受,特色即在於在金屬胎體上先覆上一層具有皺摺感的金箔打底。

另外VAN CLEEF & ARPELS同樣在2011年,以法國科幻小說巨匠Jules Gabriel Verne作品為靈感所發表的一系列琺瑯彩繪腕錶,則是運用另一種沒落的古老工藝Pailloné金箔繪搭配微繪法發展出煥然一新的琺瑯作品。該系列由琺瑯名師Dominique Baron操刀,在金屬胎體上鑲上一層金箔,使繪圖基礎不再是純平面形式,反而多了一種皺摺感,其後再於金箔上展開琺瑯微繪的後續步驟,最終燒製成的作品不僅從底層反射平添亮度之外,令面盤畫面產生出立體化的自然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