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原本再尋常不過的返鄉行程,意外演變成國際法律界的焦點。2024年3月,一名定居杜拜的印度公民Mahesh Malkani,在德里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遭遇到海關扣錶,事件導火線是一只價值約56,000阿聯酋迪拉姆(約合台幣49萬)的ROLEX Submariner 126610LV綠水鬼,原來他因選擇「綠色通道」而被指控逃漏報關,手錶隨即被扣押。
▲Source:Ease India Trip
Malkani堅稱,該錶為自己長期佩戴的個人物品,並非用於買賣,然而,機場海關卻依據「商業數量」條例,認定該勞力士屬於商業性質進口物品,甚至要求他支付高額罰款與倉儲費用,事件迅速引發輿論關注。
在手錶被扣押近一年後,印度海關於2025年1月30日發出正式命令,允許他支付18萬盧比(約合台幣15萬)的贖回罰款、另加約5.5萬台幣罰金及倉儲費後,將手錶取回並辦理再出口,然而Malkani拒絕接受這項「不合理的懲罰」,選擇上訴至德里高等法院,挑戰「一只手錶等同商業貨物」的定義。
該案由Pratibha M. Singh與Sahil Jain兩位法官審理,於2025年9月17日作出判決,法院明確指出:「單一高價手錶並不足以構成商業數量,也無證據顯示該物品具商業用途。」此判決成為印度首宗針對高價奢侈品「個人使用」界線的重大法律案例。
▲有位杜拜旅客因佩戴勞力士在德里機場遭海關攔截,單只手錶竟被指為「商業用途」而遭扣錶(此為示意圖)。Source:S.Song Watches
法院強調,國際旅客攜帶昂貴手錶返國並非罕見行為,不能僅憑價格或品牌推斷為商業進口,除非能證明旅客有明確交易意圖,否則應視為個人用品。此一見解,直接糾正了部分海關長期以「高價即商業」的誤判慣例。不過法院也指出Malkani確有未申報事實,因此仍須繳納罰金及贖回費用,最終,法院將贖回期限延長至2025年10月31日,讓他在補繳款項後能取回愛錶;換言之,他贏得了定義戰,但仍需為程序疏忽付出代價。
多位法律專家認為,此案的意義遠超過一只勞力士,印度最高法院律師Sujay Kantawala博士指出:「這項裁決提醒執法人員應採取務實態度,並對『個人使用』與『商業數量』劃清界線。」他同時提醒旅客,即使攜帶個人物品,只要價值超過免稅額,就應申報,以免落入法律糾紛。
▲攜帶高價手錶入境建議應主動申報,逾免稅額未報將遭罰,遵守程序是避免糾紛關鍵。Source:X
根據印度現行規定,入境旅客攜帶物品的免稅上限為約45,000盧比(約合台幣17,000),任何超過該限額的物品理論上都必須走「紅色通道」並主動申報,對許多習慣佩戴高端時計的旅客而言,這一細節往往被忽略,也成為誤觸法網的根源。
這場看似誇張的「勞力士官司」,其實揭示了現代奢侈品消費的另一面:法律與個人生活之間的模糊界線,所幸法院的裁決為旅客爭回了合理權益,同時也警示所有跨境旅行者:昂貴的手錶雖可彰顯品味,但在過海關時,謹慎申報才是最好的保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