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 Top Banner 0917-1001 桌機版

手錶避震性解密 你戴的錶能承受多少G力?

談到「避震性」,很多人腦中會浮現5000G、10000G之類的數字,感覺好像壓迫性有點強大,但問題是,這些數字如果沒有對照基準,往往只是抽象概念,因此首先需要釐清,「持續重力」與「瞬間衝擊」是兩回事。假設要持續承受6G的壓力,對人體幾乎是致命的,但短短一毫秒的10000G衝擊,反而可能毫髮無傷,至於手錶常見的避震效果,指的反而是後者,也就是那些瞬間的、猛烈的撞擊。


▲Source:Oracle Time

最常見的日常衝擊

其實,大多數手錶日常遇到的「災難」非常平凡,像是從床頭櫃掉到地上,這樣的衝擊通常不到500G,對現代耐用的機械錶來說,幾乎不構成威脅。不過,老舊的復古錶或是複雜功能錶就沒那麼幸運了,尤其如果錶冠直接著地,損壞的風險大增,有趣的是,500G其實等於F1奧地利車手Roland Ratzenberger在1994年撞擊身亡事故時所承受的力量,聽起來觸目驚心,但由於手錶體積小得多,能量需求也小得多,才能在這樣的數字下存活。


▲手錶的抗震性以G力數值量化短暫衝擊的強度,數字越高,代表能承受越極端的撞擊,這些數字將衝擊強度具體化,有助展現避震工程的極限。Source:timeandwatches

自撞牆壁約有1000G的力道

如果你一時不察,將手錶重重撞上牆壁,這可能帶來高達1000G的衝擊,當然實際數字會因牆面材質和吸震程度而異,若是堅硬的水泥牆,衝擊會接近極限;若是有彈性的壁紙或木板,則能稍稍緩和,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數字驚人,日常生活中手錶仍能倖存。


▲歐米茄的Aqua Terra系列具有水準以上的避震效果,即使佩戴從事高爾夫球運動也能讓錶主放心。

高爾夫球揮竿上看5000G

當衝擊力上升至5000G,便到了運動錶設計的常見標準,這大致等同於高爾夫球被球桿擊中時的力量,由於高爾夫球與手錶體積相仿,這個比較格外貼切。例如歐米茄的Aqua Terra系列,便能在這樣的模擬測試中「全身而退」,不過,若是黃金錶殼或搭載複雜功能的款式,要這樣撞擊依舊不建議。


▲CERTINA蘊含Double Security雙重保險技術的DS Podium計時碼錶。

挑戰10000G已屬專業工程的門檻

10000G是許多受控測試設備的極限,品牌會透過投放重物來模擬撞擊,並以此作為耐衝擊性能的標準上限,如CERTINA的DS Concept正是此範例,專為極端條件打造,至於高端領域,RICHARD MILLE和IWC的特殊避震裝置,也能讓複雜機芯在10000G環境下安然無恙。


▲IWC的Big Pilot’s Watch Shock Absorber XPL測試後能挺過30000G,避震性能遠超一般手錶。

棒球運動的G力與超越極限的手錶

若是棒球打擊手迎向高速直球,瞬間能產生超過12000千G的力量,這樣的衝擊幾乎能摧毀所有機械錶,然而RICHARD MILLE為Rafael Nadal打造的RM 27-04卻挺過測試,堪稱抗震之王,而IWC更進一步,像他們家的Big Pilot’s Watch Shock Absorber XPL便通過了30000G測試,這是超越常理的機械成就。


▲G-SHOCK手錶入手門檻親切,但卻具備優異的避震性能,是耐操好戴的代名詞。

工程極限與務實選擇

極端抗震手錶的開發,象徵著製錶工程的巔峰,價格自然水漲船高,這些時計不只是工具,更是展示品牌實力的舞台。但如果你追求的是日常佩戴中的安心,其實最簡單的選擇是G-SHOCK,顧名思義,它為衝擊而生,且能以親民價格帶來幾乎「無敵」的實用性。

理解500G或10000G的意義,關鍵在於對比現實生活的事件,像是上面提到的床頭櫃跌落、牆壁撞擊、高爾夫揮桿或棒球打擊等,都能提供參照點。從CERTINA到RICHARD MILLE,再到IWC,製錶品牌在抗震領域的探索既展現了創新,也拉開了價位的距離。最終,消費者需思考的是:你需要一只能承受30000G的機械奇蹟,還是一只足以應付日常的實用之選?這,或許才是抗震性背後真實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