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長久以來都是奢華手錶不可或缺的材料,它不只是貴金屬,更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這份稀有與神聖的光芒正面臨新的挑戰。最近,加州新創公司Marathon Fusion宣稱已找到透過核融合將汞轉化為黃金的方法,這項尚未經過完整學術審查的技術,卻已引起《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的關注。
▲Source:Inc. Magazine
Marathon Fusion的創辦團隊背景不容小覷,有來自SpaceX的推進工程師與普林斯頓大學電漿物理博士候選人聯手,聲稱已解開人類千年來煉金術的難題,他們的方法有別於過往的理論嘗試,講求可規模化與經濟可行性。簡單來說,這不再只是實驗室裡的奇想,而是瞄準未來能源與材料市場的雙重計畫。
具體來看,這項技術利用核融合過程中的能量與副產物,將價值約每盎司100美金的汞,轉換為每盎司超過3,000美金的黃金,從理論上說,若核融合發電廠同時販售電力與黃金,收入將顯著增加。Marathon Fusion更進一步表示,黃金銷售所創造的價值,可與電力本身不相上下。
▲新創公司Marathon Fusion以核融合將汞轉化為黃金,具大規模生產潛力,但產出可能含放射性,須儲存18年,短期內難應用於高階製錶,技術尚待更多科學驗證。Source:Futuro Prossimo
但現實並非這麼簡單。首先,這類實驗室產出的黃金可能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即便物理性質穩定,仍需在專業設施中儲存長達18年才能安全使用,對於製錶業而言,這不僅意味著延後的物料可用性,更牽涉到整個供應鏈的調整與成本攀升;試想,一只頂級勞力士Day-Date或愛彼皇家橡樹錶殼的金屬素材,若出自核融合實驗室,還需經過將近二十年的靜置等待,其商業應用顯然遙不可及。
此外,號稱「收入翻倍」的說法也值得懷疑,根據估算,即便一座反應爐年產5,000公斤黃金,也僅能帶來約1,700 萬美金的收入,這數字對比動輒數十億美金規模的能源市場,顯得微不足道,因此黃金生產,頂多成為補充現金流的小工具,談不上顛覆能源產業的經濟模式。
對鐘錶品牌來說,更大的挑戰是「價值認同」,就像目前市場對實驗室培育鑽石的兩極反應,未來也可能出現「天然金」與「實驗室金」的市場區隔,而問題是,誰來定義這條界線?是品牌?是消費者?還是價格本身?畢竟,黃金之所以昂貴,不僅因為它難得,更因為它承載了歷史、文化與情感的投射。
▲實驗室黃金雖短期難進入市場,但未來恐挑戰黃金稀有性,衝擊製錶業定價與品牌價值,品牌恐須明確標示材質來源,面臨「天然金」與「實驗室金」的市場分化。
可以預見,若這項技術在十年內成熟並開始商業化,鐘錶品牌勢必要在設計與行銷上做出取捨,是選擇實驗室金降低成本、強調永續?還是堅持使用開採黃金,維護高級鐘錶「天然稀有」的光環?這場技術與傳統的角力,將是製錶產業繼機芯自製化與永續材質之後,又一場價值觀的考驗。
總之,實驗室培育黃金尚未登場,但它的議題已悄悄進逼錶壇,未來的Day-Date,也許不會是「全金」,而是「選金」,品牌會如何面對這場金色浪潮,值得我們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