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錶血統的傳承者 格拉蘇蒂 原創的百年工藝

今日德國薩克森自由邦厄爾士山脈早期由於富有銀礦礦藏而帶動當地產業發產,16世紀時薩克森地區的首府Dresden在優異經濟條件基礎以及強人統治下發展出多元並茂的工藝技術水準,然而繁榮的盛況並非一路延續至今,包括17世紀前期的30年戰爭或是18世紀末拿破崙的大軍壓境等都曾經對Dresden當地造成巨大衝擊,但Dresden總是能在遭逢低潮後重新振作;而德國製錶史盛世的重要人物——Ferdinand Adolph Lange正是在此地誕生,開啟往後成就非凡的傳奇篇章。

▲這座現代化的製錶廠大樓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採用清晰結構和半透明材料完成,真實映照出「德國製造」代表的高質量標準,如圖中大樓正面三分之一的表面材質就是玻璃。

Glashütte成為德國鐘錶重鎮
格拉蘇蒂 原創製造時計的歷史可追溯至1845年,當年,Ferdinand Adolph Lange在薩克森州(Saxony)Müglitz山谷附近的Glashütte城鎮成立首間製錶公司。這個歐陸小鎮的居民素來以開採銀礦維生,當銀礦採光後,村民生計頓受影響,唯有向薩克森州市政府求助,當薩克森皇室鐘錶大師Ferdinand A.Lange得悉事件後,便決定在Glashütte城鎮建立一間薩克森製錶廠,拿著市政府的貸款,A.Lange把一群織布工人和礦工培訓成優異的製錶工匠。滿腔熱忱的A.Lange矢志拓展Glashütte城鎮和他的理想,遂邀請同行專業人士和其他享負盛名的錶匠參與他的計劃,在市內創立公司。不久,其他著名錶匠紛紛加盟,與他並肩創業,當中包括A.Lange的女婿Julius Assmann,以及回流發展的製錶大師Adolf Schneider、Ludwig Strasser和Gustav Rohde。

▲Dresden為德國薩克森自由州的首府,也是德國東部重要的政、經及文教中心。當地豐厚的歷史人文風情由諸多現存古建物能徹底感受,圖為知名景點塞柏歌劇院,古典壯麗之風令人印象深刻。

Glashütte城鎮所有錶匠都抱著同一目標,就是要確保腕錶機芯達到最高品質和力求精確。初時他們不僅製作高度複雜的腕錶,更重要的是努力不懈地改善腕錶的準確度,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小鎮內世代相傳,成就多款巧奪天工的瑰寶。時至今日,Glashütte多項專利設計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為德國製錶業奠下磐基,見證著錶匠分秒不差的崇高要求,Glashütte不僅雲集無數首屈一指的錶匠,亦匯聚不少錶殼工匠、指針和擺輪製造商,為致力研製優質腕錶的公司供應德國製配件。Glashütte不但是德國精確鐘錶業的典範,亦是當代最重要的製錶中心,與瑞士的製錶業並駕齊驅。

▲圖為2008年甫建設完成的德國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內部,館內收藏眾多與當地經濟發展及鐘錶業有關的歷史資料,其中更可見識到於16~19世紀當地所仰賴銀礦礦產事業的相關物件。

世界各地對薩克森州小鎮製造的精確腕錶需求甚殷,加上區內製錶公司業務長足發展,為了應付龐大的市場需要和培育更多專業人才,業界遂於Glashütte成立「德國製錶學校」。1878年,Moritz Grossmann創立了這所學校,它不但為Glashütte城鎮培育了一群專業鐘錶技工,不少畢業生學成後更周遊列國,與瑞士製錶業互相交流,將製錶訣竅發揚光大。其中的佼佼者正是Alfred Helwig,他在德國製錶學校畢業後曾到多國深造時計工藝,學成後回到Glashütte城鎮開設天文台錶工廠,憑藉精湛的調校工藝與浮動式陀飛輪的發明一舉成名,並且投身學校擔任導師。格拉蘇蒂 原創就曾於1996年推出Alfred Helwig陀飛輪,以擁有完美造工的浮動式陀飛輪向這位發明者致敬。

▲先前品牌出資購得這座德國鐘錶學校,並在此實行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建造計畫。另外,格拉蘇蒂 原創本有的"Alfred Helwig"製錶學校也遷進博物館內,負起傳承德式製錶傳統的使命。

時艱磨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全球經濟隨即陷入低潮,部分Glashütte裡的製錶公司更要結業,然而,縱使逆境當前,卓越時計傳統卻未被磨滅,許多鐘錶商短短一年後便捲土重來,以工業程序代替手製生產腕錶,這些時計的藍本由一家名為Uhren-Rohwerke-Fabrik AG (Urofa)的公司構思設計,它的前身正是Glashütte Präzisionsuhrenfabrik。

▲Ferdinand Adolph Lange對於力促Glashütte成為德國製錶重鎮起到關鍵影響作用,對於德國製錶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內也收藏有他創作的時計產品。

踏入1930年代中期,大部分鐘錶商已適應新的市場需要,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令這股蓄勢待發的動力遽然而止,所有製錶公司必須轉而生產「軍用物品」。即使戰爭結束,由於所有錶廠均被蘇軍拆卸一空,Glashütte製錶商唯有從零開始重建業務。在東德的新政治氣候影響下,人們傾向選購簡約實用的腕錶,Glashütte製錶業亦順應時勢,依循這股潮流發展。1951年,當時的執政黨下令將Glashütte所有獨立製錶公司合併為一個聯合國營企業:VEB(即「人民的公司」)Glashütter Uhrenbetrieb,其後數十年,這家企業主要為東歐國家供應各款鐘錶。

第三次捲土重來
直至1990年,東西德在政治與經濟上統一後,VEB Glashütter Uhrenbetrieb改組為Glashütter Uhrenbetrieb GmbH有限公司,合法繼承了Glashütte原本所有的製錶企業。改組後的Glashütter Uhrenbetrieb終在1994年成功私有化,由公司的新東主Heinz W. Pfeifer出任行政總裁,重組後隨即訂立新目標,矢志要推出真正原廠製造的產品,於是當時面世的優質機械錶均採用傳統工藝製成,設計精確實用,迅即成為國際市場獨當一面的新貴。

▲進入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個製作精美的大型時鐘。時鐘外觀以原木製作,細膩的雕工與塗漆,以及極致繁複的顯時功能,完美呈現日耳曼民族的精深工藝水準。

公司私有化後一年,其生產的腕錶均命名為格拉蘇蒂 原創(GLASHÜTTE ORIGINAL),務求予人忠於原創的感覺。此外,品牌亦推出Glashütte歷史上設計最精密複雜,售價最昂貴的機械錶:Julius Assmann 1——一只可作懷錶及腕錶用途的時計,設計師依照Glashütte最著名的製錶大師Alfred Helwig的設計圖,全新製作一款配備萬年曆與浮動式陀飛輪的時計,這款時計迅速席捲世界各地,令一眾鐘錶迷心醉不已。

如今格拉蘇蒂 原創仍秉承追求高水準時計品質的初衷,輔以精湛講究的德式製錶工藝,持續生產出讓人稱心滿意的優質錶作,例如2014年品牌便全新開發出37機芯這枚計時新秀,不僅將結構進行簡化,更順勢提升整體運作效能,開創旗下計時碼錶的煥然新風采。接著在2016年時又推出了全新的Cal. 36,基本上是朝一個性能更強、設計卻更簡單的方向發展,也就是生產性和整備性更高,這是繼2000年代的第一波自製機芯潮流之後,2010年代之後所推出自製機芯共同的特徵,目前這枚機芯也持續推出加裝複雜功能模組的變體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