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置陀飛輪設計

傳統上由於機芯輪系的排列往往是從發條盒一路連接二番車、三番車、四番車、擒縱輪再到末端的游絲擺輪等擒縱部件,在固定的設計邏輯影響下,縱使陀飛輪多了一組旋轉外框,但大體而言它還是會被安排在機芯面盤側的角落(常見的陀飛輪固定位置不出6點或12點方向,但排列於面盤各處邊緣的設計倒也時有所聞),此種機芯設計的變動相對不大,而真正需要對結構進行改造的陀飛輪,往往是採取置中於面盤的這類稀有類型。
最早出現的中置陀飛輪腕錶為OMEGA在1994年所推出,當時OMEGA推出這種罕見設計的原因不難推想,一方面是為了創新,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證明本身的製錶工藝水準,中置陀飛輪的出現代表著傳統的中央指針設計並不能套用至其身上,因為擒縱系統佔據了面盤中央,頂多只能在陀飛輪框架上加裝指針顯示小秒,不過時、分指針中軸就必須另覓它處或採用其他顯時方式,因此中置陀飛輪不只是所處位置非常吸睛,就連其時、分顯時裝置通常也蘊含了錶廠的設計巧思,透過以下例子便能略窺一二。

▲OMEGA中置陀飛輪機芯
OMEGA 1994年開錶壇先例發表首只中置陀飛輪腕錶,其重新調整機芯結構突顯製作難度。

OMEGA中置陀飛輪腕錶
1994年正逢機械錶重新復興的起步階段,OMEGA能在此時推出中置陀飛輪設計被認為是一件藝高人膽大的舉動,在當時採用自動上鍊的陀飛輪作品原已不多,何況是將陀飛輪放在面盤中央的設計!OMEGA當時將陀飛輪橋板做成"Ω"的形狀,並搭配一枚指針使得中置陀飛輪同時兼具了中央秒針的功效,而時、分顯示則是利用神祕鐘的原理,將兩枚指針夾於藍寶石水晶盤之間,透過藍寶石水晶圓盤外側的輪齒與機芯輪系接觸,進而帶動腕錶走時。其他OMEGA中置陀飛輪的設計尚包含其錶冠只能純粹用來上鍊(向下上鍊的方向與一般腕錶也不一致),而該錶若需調時則要另外操作錶背上的一枚特設錶冠,凡此種種細節設定均讓OMEGA的中置陀飛輪腕錶顯得原創感十足。歷年來品牌也嘗試推出中置陀飛輪的衍生款,例如採用鏤空機芯、融入鑲鑽工藝,乃至導入OMEGA著名的同軸擒縱系統等,挖掘出此獨特設計的豐沛潛能。

▲陀飛輪進駐視覺中心
OMEGA是將陀飛輪置於腕錶面盤中央的先驅,此舉使陀飛輪完全佔據佩戴者視覺中心。

▲特殊調時設定
除了視覺效果獨特,OMEGA中置陀飛輪連調時都需額外透過錶背的特設錶冠進行操作。

▲機芯結構異於傳統
OMEGA中置陀飛輪將發條盒設於擺輪下方的設計打破傳統機芯的常規,製作難度更高。

▲升級鏤空化設計
自初代作品至今,OMEGA不斷替中置陀飛輪挹注新意,如採用鏤空設計強化機械立體感。

BVLGARI中置陀飛輪腕錶
DANIEL ROTH曾在1999年時開發出一種專利的Papillon®顯時系統,特徵是運用面盤上兩枚六邊形指針呈現蝴蝶雙翅的意象,直至DANIEL ROTH被寶格麗納入麾下後,如此特殊設計還是不時出現在寶格麗的腕錶作品上,如2015年品牌就又再以此顯時機制為基礎,分別推出跳時腕錶以及中置陀飛輪腕錶。其中中置陀飛輪與Papillon®系統的搭配更是水到渠成,因為它原本的輪系結構就不是走常規路線,過往常見的配置是在面盤12點方向開立跳時窗,中央設置秒針,而Papillon®分鐘指針則分布在秒針軸心外圍,再搭配面盤下半部的刻度走時,正是由於時、分顯示不採傳統的中軸指針形式,因此陀飛輪裝置移至面盤中心位置不需經歷重頭做起的大改造工程,自從DANIEL ROTH內化成為寶格麗旗下一條產品線後,這也是品牌首見嘗試Papillon®系統結合陀飛輪裝置的組合,兩種設計高度契合的成果讓人備感驚豔。

▲Papillon®系統首見陀飛輪
寶格麗的Papillon®顯時系統十分獨特,2015年融入陀飛輪設計順理成章採中軸設定。

▲錶背透露機芯結構端倪
由錶背露出的部分機芯輪系結構可見其與傳統形制的區別,此外錶背尚有動儲顯示資訊。

▲與中置陀飛輪相輔相成
Papillon®系統利用兩枚指針循環指示分鐘,跳脫中軸指針框架有利於陀飛輪置中。

▲跳時顯示機制
寶格麗採用跳時視窗與Papillon®系統搭配,騰出機芯中軸位置恰巧能容納陀飛輪。

VIANNEY HALTER中置陀飛輪腕錶
除了前述兩款由主流品牌所推出的中置陀飛輪,向來創意過人的獨立製錶界也不乏類似的設計,像是瑞士製錶師Beat Haldimann就非常擅於此道,他曾製作出具有雙擺輪結構的中置陀飛輪抑或結合三問功能的中置陀飛輪等;至於另一位較為人所知、曾摘下2011年GPHG最佳製錶師獎的Vianney Halter,更是於2013年憑藉Deep Space Tourbillon這款作品摘下GPHG創新突破獎,這只得獎作品也是一款中置陀飛輪腕錶,不過它的陀飛輪乃是具有立體化設計的進階版本!過往錶壇的三軸陀飛輪如芝柏是設在9點方向、FM將之固定於6點方向,VIANNEY HALTER的中置三軸陀飛輪則又更為罕見,錶款的陀飛輪軸心角度呈互相垂直,由內到外的框架旋轉週期由40秒、6分鐘再到30分鐘不斷運作,至於弧形時分指標則是圍在面盤周圍繞行,幾乎將整只錶化作陀飛輪的舞台,不過錶款包括46mm大錶徑之外,整體的厚度也相對驚人。

▲Deep Space Tourbillon
錶款設計靈感來自電影《星際迷航》中的太空站,三軸陀飛輪又與天體運行的理論相結合。

▲轉速各異的三重框架
由內到外的三個框架分別以三種速率旋轉,同時碩大的陀飛輪也幾乎佔滿了整個面盤。

▲弧形時、分指針
時、分指針圍在面盤外緣,並因應立體陀飛輪形成彎曲弧度,兼顧實用與美觀效果。

▲極有份量的垂直空間
錶款整體厚度達19mm,這是因為機芯複雜度高,同時三軸陀飛輪需預留相當的運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