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絲的歷史演變與材質分析 擺輪與游絲(下)

在1664 年,英國的物理學家胡克(Robert Hooke)首先發明游絲,日後這個概念,由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加以發揚光大。在1675 年惠更斯發明螺旋狀的游絲,搭配圓形的擺輪,使後來計時工具的精準度大幅提升,同時讓懷錶逐漸微型化,大幅改善可攜帶性與便利性。因此游絲的發明,雖然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設計,但卻是影響計時工具甚鉅的偉大成就,足以名列鐘錶發展史的前三名。在往後的百餘年間,計時工具都是採用惠更斯發明出來的單一平面游絲為主,外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就材質與造型方面加以精進。

直到1776年,英國鐘錶師John Arnold 發明圓柱形游絲,使用於天文台鐘,並於1782 年申請專利。這款猶如圓柱體的游絲,可確保運作穩定並保持等時性,因此大量運用於航海鐘與天文台懷錶。直到1800 年初期,許多高精確度的懷錶仍採用圓柱形游絲,但游絲的高度比航海鐘使用的游絲短上許多,這已經是圓柱形游絲最後出現在懷錶的時代,因為同時間有了另外一項偉大的發明。

在1795 年,寶璣以圓柱形游絲為基礎,經過不斷的研發與測試,推出雙層游絲的設計,其結構與一般的平游絲不同之處,在於最後一圈向上且朝中心內彎曲,從外觀來看就如同兩層游絲,因此寶璣雙層游絲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由於此項裝置的發明,漸漸取代較佔空間的圓柱形游絲,成為精確計時工具的不二選擇。而在1861 年,數學家菲利浦斯(Eduard Phillips)以寶璣雙層游絲為研究對象,針對末端曲線加以研究改良,其研究成果仍沿用至今。

 

▲寶璣雙層籃鋼游絲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的這段期間,高階複雜懷錶皆採用寶璣雙層藍鋼游絲與雙合金溫差補償擺輪,搭配鵝頸式微調裝置,可提供良好的走時穩定度。

 

主要的游絲類型

 

▲平游絲
▲圓柱形游絲
▲寶璣雙層游絲
 
▲球狀游絲
 
游絲材質的進化
在1766 年,Pierre Le Roy 提出Isochronism 等時性的概念,這是衡量時間誤差的重要關鍵,透過擺輪有規律的震動,方能達成精確的運轉。而影響游絲達成等時狀態的主要因素包括:游絲擴張與收縮的不平均、溫度導致游絲的長度與彈性改變以及磁場對於游絲的干擾,而後兩者則是十九世紀末至今,各大錶廠所努力改革的方向。
首先在1896 年,瑞士科學家居爾勞密(Charles Edouard Guillaume)研發出Invar 不變合金(或稱不膨脹鋼),其主要材質是鐵(Fe)與鎳(Ni),透過含量達36% 的鎳金屬,使其膨脹係數極低,能夠在很大的溫度範圍之間,保持一定長度,是非常適合製作游絲的材質,因此立刻取代當時品質不佳的鐵系游絲。
在1919年,居爾勞密發現在鐵鎳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鉻(Cr)與鎢(Wu),可使合金的彈性係數接近於零,也就是不因為溫度而改變其彈性,同時膨脹係數依然很低,這就是Elinvar 合金,更為優異的金屬特性,日後成為製造游絲的主要材質。
在1933 年,Straumann 博士在他位於波蘭的Waldenbourg 的實驗室中,製造出名為Nivarox 的新合金, 它採用鐵與高含量的鈷(42-48%)、鎳(15-25%)、鉻(16-22%)以及少量的鈹(Be)與鈦(Ti),藉由減少鐵的含量與增加其他金屬的特性,達成抗磁、防鏽、膨脹係數低與彈性係數低等特質。
在1950 年起,Nivarox 游絲開始取代以往的以Invar、Elinvar 合金游絲,作為天文台機芯或是高級機芯的游絲材質。時至今日,一般中、高價錶款都已採用此種材質的游絲,不過依然有等級之分,Nivarox 的型號共分為Nivarox 1 到Nivarox 5,而Nivarox 1 自然是最優等級,用於天文台等級的錶款。
同時位於日本的SEIKO 精工,自1940 年起,即開始採用與Nivarox 合金相當接近的Co-elinvar 合金,作為游絲的主要材質;同樣是增加鈷(Co)的含量,以達成游絲所需的金屬特性。其後精工特別與日本東北大學的金屬材料研究所合作,研發特殊的SPRON 系列合金,作為發條與游絲的材質。
在2009 年,精工推出最新的SPRON 610 游絲,它是Co-elinvar 合金的進化版,其衝擊性較以往提升兩倍,而抗磁性則為以往的三倍,有效提高現有的游絲品質。上述的游絲材質演變,基本上都不脫離以鐵、鎳與鈷為主要成分的設計,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情況則有所改變。
 
▲精工新、舊款游絲比較圖

此圖是精工GRAND SEIKO 系列的新、舊款比較,左方是新推出的SPRON 610 遊絲,而右方為舊款的SPRON 遊絲;兩款游絲外圍末端的弧度,有明顯的差異。

 

游絲發展新趨勢

在2005 年,ROLEX 勞力士推出了全新的GMTMaster II,黃K 金的貴金屬錶殼內,搭載新款的3186 自動機芯,其中最重大的改變,就是採用大家稱為藍游絲的Parachrom hairspring 鈮鋯合金游絲。

其實在2000 年推出的新款迪通拿中,就已經採用鈮鋯合金游絲,但是由於表面為銀白色澤,所以除了廠方人員之外,並沒有人知道勞力士使用新的合金游絲,直到2005 年之後,廠方才透露此一訊息。其主要的材質是85% 的鈮(Nb)與15% 的鋯(Zr),都具有不易被腐蝕的金屬特性,而且表面都為銀白色。這兩種金屬在2400 度的高溫下被融合,並以每小時20公分的速度通過5000 伏特的鎔爐,必須經過三次鎔爐製作手續,以確保其品質。

而製造出來的鈮鋯合金與空氣裡的氧氣接觸之後,會形成藍色的氧化物,也就是游絲表面的色彩。此款合金游絲,其最大的優點為完全防磁設計,因為不含鐵這項金屬,所以完全沒有被磁化的可能,而其他的金屬特性則與Nivarox 游絲接近。Nivarox 游絲與早期的Elinvar 游絲相比,因為已經大量加入非鐵金屬,防磁功能已經有所提升,但是鈮鋯合金游絲則更勝一籌。

在2006年,PATEK PHILIPPE 百達翡麗推出名為Spiromax®矽游絲,這是業界首度推出非金屬材質的游絲,也是瑞士錶廠對於矽材質研究的重大成果;除了百達翡麗之外,另有Swatch 集團與勞力士都一同參與研究。矽材質具有完全防磁的特性,同時不會因為溫差影響游絲長度與彈性,透過這項材質可將外在因素的影響減至最低。此外,Spiromax® 矽游絲的重量只有一般游絲的三分之一,可減少離心力與地心引力的影響。

而Spiromax® 矽游絲為單一平面游絲設計,對於平游絲無法在擴張與收放時,達成同心收放的特性,廠方以革新的末端弧線設計,稱為「百達翡麗末端弧線」;透過游絲外端較厚,進而迫使游絲朝同心擺動,達成精確運轉的效果。另外,游絲的中央底座採用一體成型設計,避免透過焊接或燒接等方式,導致游絲末端變形或遇熱膨脹,以保持游絲的本體完整。在百達翡麗推出矽游絲之後,歐米茄與雅典也紛紛推出矽游絲,而有關於新材質游絲的表現如何?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錶廠採用?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Parachrom hairspring鈮鋯合金游絲

其結構依然採用寶璣雙層游絲設計,據說這也是勞力士不推出矽游絲的主因,因為矽游絲材質無法向上曲折。

 

▲Spiromax® 矽游絲

百達翡麗在2006 年推出的矽游絲,透過此圖片,可看見一體成型的設計,這是由深活性離子蝕刻工序所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