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上鍊裝置(上)

機械錶以發條儲存動能,但發條盒空間有限,如何保持動能源源不絕,而又不用常常手動上鍊,自懷錶時代就已經是製錶師想要解決的問題,更何況透過自動上鍊還能隨時讓發條保持在穩定的動能狀態,對於走時的精準度也很有幫助。1770 年瑞士的Abraham-Louis Perrelet 發明了自動上鍊的懷錶,其設計是以360 度旋轉的自動盤帶動上鍊輪系,與現今的常見設計接近,不過懷錶是放在口袋裡的,不像腕錶能常隨著手部動作變換角度進行上鍊,而且當時設計未臻完美,即使在數年之後寶璣改良成擺錘式的自動盤,也沒能普及。

直到1920 年代開始,腕錶的自動上鍊裝置才再度受到重視,英國製錶師John Harwood 於1924 年發明撞錘式的自動上鍊系統,進入1930 年代後,各種現在看來十分新奇的設計陸續出現,其中最優秀的是自動盤能360 度旋轉的勞力士設計,如今已成為最普遍的自動上鍊類型。

之後的數十年間,陸續有新的發明,但多數並不實用,目前還有少數品牌在使用而且效果不錯的,最知名的是IWC 的「啄木鳥」、精工的「魔術槓桿」,以及近年寶齊萊使用的環型自動上鍊裝置。同類自動上鍊裝置的原理都不會差太多,但各種機芯的變化則有很多種,本文先說明現代自動上鍊的基本原理與較普遍的轉向裝置,下期再介紹勾爪式的上鍊及其他較少見的古董與現代設計。

▲Perrelet製作的自動懷錶

從背面及側面可以看到相當厚實的自動盤,若光從外觀來看的話,與現代的設計差別不很大。

 

基本運作與動力來源

我們先以ET A2451(2824 的前身)為參考,說明自動上鍊組件的名詞,如圖解所示:1 自動盤、2 自動輪、3 與4 組成自動一番輪(輔助轉向輪)、5 與6 組成自動二番輪(轉向輪)、7 自動三番輪(減速輪)、與8 自動四番輪(上鍊輪)、9 大鋼輪、10 發條盒。3-6 也可統稱為轉向輪,作用在於將自動盤順、逆時鐘旋轉的相反力量轉變成相同方向以進行上鍊動作。

自動盤雖重,但通常發條扭力更大,不易直接上鍊,而減速輪與上鍊輪的圓心部分都還有一層小齒輪,因此可以透過齒輪比的調節,讓快速轉動的齒輪輸出較大扭力以順利上鍊。而自動盤的固定方式基本上有如圖所示的滾珠式與軸心式軸承,一般來說滾珠式較為靈活,但勞力士的軸心式也獲極高評價,結構的好壞最終還是要依機芯整體設計而定。在上述結構中,轉向輪的設計較為複雜有趣,以下先為大家介紹常見的兩種轉向結構。

 

▲ETA 2451 自動上鍊圖解

1 到10 為能量從自動盤傳遞到發條盒的過程,關鍵在於3、4 同軸與5、6 同軸的兩組轉向輪。

 
▲ETA2451 雙向上鍊轉向輪組

圖中兩組轉向輪的基本結構由上下兩層齒輪組成,上層都與自動輪咬合,下層則彼此間咬合。

 

▲軸心式軸承

此為IWC 80000 型機芯的自動盤避震座,箭頭指的即為軸承,自動盤套在軸承上,便可以自由旋轉。

 

▲滾珠式軸承

箭頭指處就是滾珠,滾珠以內為軸承,以外為自動盤,兩者合一。軸承固定,自動盤則可旋轉。

 

棘輪式轉向輪

棘輪結構指的是能控制齒輪只做單向作用的設計,這樣才能讓自動盤一邊空轉,而另一邊可以上鍊。先以單向上鍊的ETA 7750 為例,其轉向輪B 由上而下可以分為上層齒輪、棘輪、下層齒輪、軸心小齒輪,後面三者連動,可以與上層齒輪作反方向旋轉,因此只有自動盤(已卸除,軸心在A 的位置)往上鍊方向旋轉時,才會傳動到減速輪C。若在雙向上鍊的情況,則像ETA 2451 一樣,再加一個輔助轉向輪即可。

各品牌的棘輪結構稍有不同,但原理不變,可透過勞力士的設計來了解;紅輪內部有一個棘輪與兩組棘爪,棘輪與軸心小齒輪連動,而棘爪與紅輪相連,紅輪逆時鐘旋轉時,棘爪勾動棘輪,反方向則棘輪會滑開,因此自動盤不管如何轉動,都能讓帶動減速輪的軸心小齒輪只做逆時針旋轉進行上鍊;兩個紅輪並列,便達到雙向上鍊的效果。歐米茄的1045 型機芯是更為簡單的做法,只有單向能量可轉動減速輪C。

 

▲ETA 7750 單向上鍊轉向輪

圖中可看到轉向輪B 為多層結構,下層齒輪較上層齒輪稍大,兩輪間隱約可以看到棘輪裝置。

 

▲OMEGA 1045 型單向上鍊機芯

軸心式軸承穿過自動一番輪B,配合自動盤上的條型棘爪A,讓B 只能單向旋轉上鍊。

 

▲勞力士棘輪結構

A. 棘輪,B. 棘爪,C. 軸心小齒輪,D 自動輪,自動輪只與一個紅輪接觸。另一個紅輪結構相同。

 

▲勞力士雙向自動上鍊輪系

A. 固定軸心式軸承的鎖片,B. 自動輪,C. 減速輪,C 亦有軸心小齒輪,藉以傳動下一個齒輪。

 

相關文章:
自動上鍊裝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