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錶「神祕」顯時介紹

腕錶各項功能的顯示形態經過長時間演化,除了各有其在人們心中已成標準的傳統樣式,當然也不乏製錶師們為了創新和展現技術突破所提出的變體設計,當中具備神祕顯示系統的時計,往往因其看似充滿玄虛的效果而廣受市場歡迎。然而如今對於「神祕顯時」的定義已日趨模糊,神祕錶在不同的情況下又被稱之為「魔術錶」或是「轉盤錶」,雖然仔細探究這些名稱內涵能多少辨識出其間的差異,不過今日的神祕錶已廣泛被認定為跳脫傳統印象、乍看與機芯結構脫節卻又能正常運作的顯時機制。

狹義的神祕錶濫觴源於19 世紀的魔術大師JeanEugene Robert-Houdin 所創作的機械時鐘道具,並在1912 年時由CARTIER 發揚成為經典的神祕鐘,此類神祕顯時除了將指針嵌於水晶轉盤外,更強調鏤空機芯形成穿透感,令顯時體系看起來宛如懸空於錶面;至於另一種在1950∼1960 年代盛極一時的魔術錶則主要運用轉盤替代指針結構,兩者擁有異曲同工的顯時功效,因此都能歸類為一種神祕顯時設計,唯前者在機芯設計上的難度更高(在面盤有限空間中需騰出位置給神祕錶盤,使機芯結構必須相應作出調整);至於後者則猶如成功的障眼法般,利用設計的巧思讓傳統機芯變出新花樣,在藏家心中標誌了屬於一個時代的經典。

 

神祕時、分設計

人們對於神祕顯時最普遍也最原始的印象多半是指時、分指針部分,其源自Robert-Houdin 魔術大師與卡地亞招牌的神祕鐘而來,其運作原理大致為錶廠將時、分指針固定在透明的水晶圓盤上,而水晶圓盤邊緣則嵌入一圈金屬輪齒,將動力傳動的目標由中軸的時分指針輪系改為一個巨大齒輪的水晶圓盤,形成一種恰與傳統設計相反——指針固定不動,圓盤則持續順時針輪轉的運作方式。佩戴者讀時時雖同樣在面盤上可見兩根熟悉的長短指針,不過卻會疑惑於其缺少中軸的連結還能夠照常轉動,甚至指針看起來就像懸在面盤中那麼不可思議。

而腕錶的神祕時分顯示依據機芯設計的結構差異可在不同的作品中窺見中心式與偏心式兩類,如歐米茄碟飛系列的中置陀飛輪便將神祕時分指針保留在中央格局內,而萬寶龍Villeret 1858系列陀飛輪則是在偏心設計之餘另添鏡面圓盤映照出額外的陰影效果。

 
 
 
 
神秒小秒設計
與應用在時分指針方面的神祕顯示相形下,不論出現在中央秒針或是小秒盤的配置皆相對少見,雖說有不少錶廠曾採轉盤形式來取代指針式的傳統框架,如伯敻瘋迷系列頗具特色的小秒轉盤或是獨立製錶品牌HAUTLENCE 在旗下作品如HLQ03 以透明小秒圓盤搭配固定指標的顯示方式等,但就神祕錶所重視的視覺驚奇度而言還是略有不及。
不過2013 年MAURICE LACROIX所新發表的匠心系列神祕秒針腕錶,倒是別開生面地抓住了神祕顯時的旨趣,其將小秒盤置於6 點方向顯眼的偏心位置(甚至讓一旁的時分錶盤淪為配角),而小秒針在偌大的錶盤上以每15 秒針的規律由垂直軸轉化至水平軸,形成一種既騰空又漂浮的奇幻運作樣態,現階段艾美仍未公開其設計原理,但從非透視的錶盤結構或許可以合理推測神祕秒針漂流可能是利用錶盤與小秒針各自不同的自轉週期來達成,本質上仍是一種傳統輪系結構的延伸。
 
 
 
 
神祕陀飛輪設計
腕錶面盤的各種功能配置其實都具備能挑戰魔術般視覺效果的潛力,即使複雜如陀飛輪裝置,也能見到錶廠試圖於此搶佔屬於自身灘頭堡的努力結晶。以獨立製錶師Thomas Prescher 的作品為例,其由單軸發展至三軸的立體陀飛輪腕錶,在面盤騰出的獨立空間中作大角度的旋轉模式,即使能明顯見到其與機芯聯繫的零件,但包含懸浮的視覺效果與穿透感,都與神祕錶的特徵相去不遠。
而錶壇近期最道地的神祕陀飛輪作品非卡地亞2013 年發表的神祕雙陀飛輪腕錶莫屬,其以上層水晶圓盤固定陀飛輪,並依5 分鐘規律繞行;再以下層圓盤作為與機芯連結的軸心,並同步肩負傳統四番車輪系的作用,將承襲自傳統神祕鐘的設計原理改良應用於陀飛輪裝置,同時考量到水晶圓盤承托對象由指針改換到擒縱系統加上其外部框架,卡地亞也致力讓陀飛輪結構輕量化,面面俱到的細節成就極致的神祕顯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