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勞力士時,人們總是先想到其精準的走時、堅固的蠔式錶殼,或是辨識度高的設計;然而,對真正長時間佩戴的人而言,影響日常體驗最深的往往不是機芯性能或外觀,而是錶帶是否能在不同狀況下保持舒適,這是一個許多品牌容易忽略的環節,而勞力士卻在這裡花了三十年時間打磨細節。
▲Source:Elliott Wave Forecast
錶帶的人體工學設計至關重要
人體手腕並非恆定不變,它會隨著溫度、濕度乃至飲食狀況而膨脹或收縮,例如炎熱午後感覺手錶錶帶會比較緊繃,進入冷氣房又顯得比較鬆弛,這種差異對於注重面盤字體、錶殼倒角和機芯打磨的挑剔收藏家來說,更是足以影響一只錶的日常價值。曾聽有錶友提過因為錶帶讓他覺得不適而忍痛出售過愛彼的皇家橡樹,雖然手錶外型優美,卻無法成為他心中的「日常伴侶」,這正是勞力士持續追求改良錶帶的理由。回顧過往,為了提供最佳的佩戴體驗,他們曾經陸續推出了以下3+1項關鍵創新:
1. Easylink易調鍊節:日常舒適的起點(1996年)
1996年推出的Easylink易調鍊節,算是勞力士近代第一個專為舒適度而設計的發明,它被巧妙隱藏在Oysterclasp錶扣內,概要而言這個裝置就是一個隱藏式的鉸接鋼段,它能迅速延長或縮短約五mm。別小看這五mm,它正好足以應對手腕因氣溫或活動變化帶來的微幅漲縮,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完全無需工具,輕輕一翻即可完成調整。這項小小的創新,成為許多佩戴者口中「戴上就忘了存在」的祕密,Easylink也很快普及到Datejust與Explorer等日常款式,並長期成為勞力士手錶的標配,可以說,勞力士自此定下了一個方向:舒適,不只來自材質,也來自即時可控的調整。
2. Glidelock延展系統:專業潛水的精準延展(2008年)
十多年後,勞力士將這個理念推向專業領域,2008年,隨Sea-Dweller Deepsea亮相的Glidelock延展系統,解決了潛水員最實際的需求:如何在厚達七mm的潛水衣外佩戴手錶,並能隨時快速調整。Glidelock透過齒條滑軌設計,讓錶帶能夠以2mm為單位進行調整,最長可延伸20mm,甚至結合Fliplock可達26mm。對非潛水員來說,真正的價值其實在於「毫厘之間的精準感」,像Submariner Date等型號,佩戴者只要輕抬槓桿,就能根據溫度或活動強度精細微調,這種隨心所欲的調整性,讓勞力士的運動錶成為舒適度的標竿。
3. Oysterflex橡膠錶帶:從「缺陷」到「完全體」(2015年)
2015年,勞力士首次跳出金屬與皮革的框架,推出了Oysterflex錶帶,它表面看似當時就已經蠻普級的高級橡膠,實則內藏鈦鎳合金片,既有彈性又不易隨時間鬆弛,再加上柔軟的翼狀軟墊,能讓錶帶穩定貼合手腕中央。然而,Oysterflex初登場時卻有一個致命問題:尺寸選擇有限,由於錶帶是固定長度配置,品牌以字母(如EE、EF、FG等)區隔,購買者需要自己評估哪種尺寸最接近自己的手腕,而不同尺寸間的差異約為7~8mm,錶主因此面臨「一種尺寸略鬆、下一種尺寸又有點緊」的尷尬狀況,即便加上Easylink的五mm調整,仍無法徹底解決這個落差。許多收藏家因此不得不放棄心愛的Daytona或Yacht-Master。
▲Source:Wrist Aficionado
4. Oysterflex加Glidelock寧靜革命(2019/2023年)
幸好,勞力士並沒有就此忽視這個問題不理,2019年,白金Yacht-Master 42首次搭載了內建Glidelock延展系統的新型錶扣,後來逐步應用到Daytona等熱門款。這個看似與傳統Oysterlock無異的錶扣,實則提供了12至15mm的滑動調整範圍,當Easylink被替換為Glidelock後,Oysterflex橡膠錶帶終於迎來質的飛躍。有親身體驗過新款Daytona膠帶款的錶主,若與舊版型號如116518相比,會有「天壤之別」的感受。無論是在會議室裡隨著冷氣強度微調,還是健身時放鬆一格,手錶都能貼合得恰到好處,當佩戴者不再意識到錶帶強烈的存在時,才真正體驗到手錶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境界。
從Easylink易調鍊節的日常便利,到Glidelock延展系統的專業精準,再到Oysterflex橡膠錶帶與Glidelock的結合,勞力士用三十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人體工學哲學系統。這些創新或許不如陶瓷圈、蠔式錶殼那樣顯眼,卻直接決定了佩戴者是否能長期享受手錶。勞力士再一次證明,真正的奢華並不只是外觀的華麗或品牌光環,而是藏在那些不易察覺、卻能在每一個瞬間提升使用體驗的細節裡。正因如此,當人們說起勞力士「戴得最久、用得最順手」時,背後的答案往往就是這些低調卻決定性的錶帶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