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材質在錶壇的崛起不是一夜之間的現象,而是一場長達數十年的技術演進與市場轉變。從1962年雷達表推出Diastar首次嘗試以陶瓷材質打造錶圈開始,到1986年IWC將陶瓷真正導入錶殼製作,再到2013年歐米茄Speedmaster Dark Side of the Moon將整體結構(錶殼、面盤、按把、錶扣)全面陶瓷化,陶瓷材質的應用已從點綴式嘗試,蛻變為一種整體設計元素。
陶瓷手錶真正的大爆發,其實發生在過去十年間,從Google搜尋量年增14%的數據就能看出,消費者對陶瓷錶的興趣正在持續加溫,而各大品牌也早已嗅到這波風潮。例如愛彼用藍色陶瓷重塑Royal Oak皇家橡樹,IWC則重新演繹Ingenieur,真力時更直接以大量藍陶瓷新作表態,宣示品牌在這領域的企圖心;從2025年鐘錶與奇蹟錶展各家新品可見,陶瓷逐漸成為各品牌新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IWC飛行員系列的黑陶瓷款式在市場上頗受歡迎,將飛行錶帶往更科技感的層次。Source:Monochrome Watches
零售熱度有市場數據佐證
這股陶瓷熱並不只是一場行銷秀,實際銷售數據同樣精彩。過去一年,歐米茄陶瓷錶款銷售額大漲90%、帝舵成長66%、泰格豪雅也成長了25%,目前最暢銷的陶瓷錶包括宇舶Big Bang、IWC飛行員計時碼錶和泰格豪雅Formula One等系列,三者加總已佔據陶瓷手錶市場1/5之多,當中IWC的表現尤其穩定,堪稱最擅長駕馭陶瓷的代表,至於宇舶則是憑藉開發出最多顏色、創意奔放的陶瓷材質,在市場中同樣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即便色彩方面正快速拓展,黑色陶瓷仍穩居主流。從數據來看,過去三年市場上有高達60%的陶瓷錶為黑色版本,原因也不難理解,黑色陶瓷在生產技術上相對成熟、穩定性高、良率也高,自然成為品牌與市場的雙重首選。
▲宇舶致力於開發各種顏色的陶瓷,如近期發表的Big Bang薄荷綠陶瓷計時碼錶就讓人耳目一新。
二級市場給出的另一面答案
一旦我們把目光轉向二級市場,陶瓷的吸引力會變得複雜許多。畢竟,在品牌端強力主推的同時,消費者的實際行為往往反映得更真實。以IWC飛行員計時碼錶41為例,不鏽鋼版本價格過去一年下跌5%,而Top Gun陶瓷款則微幅上漲,外媒Oracle Time指出它的行情從9,033英鎊上升到9,045英鎊,雖然這樣的漲幅非常有限,但仍值得注意,尤其是在整體市場低迷的背景下。更有趣的是,當不鏽鋼版本跌至低點時,陶瓷款價格反而站上相對高峰,這或許說明兩者在市場需求上具有某種替代性,而非互補關係。
再看向頂級市場,愛彼藍色陶瓷Royal Oak萬年曆近一年跌幅達15%,但與之相比,鈦金屬與鉑金版本也同步下滑14%左右,這似乎顯示在超高端市場,材質本身的影響力有限,錶款本身的受歡迎程度與整體品牌熱度才是價格走勢的關鍵因素。
▲陶瓷材質的出現提供品牌更多元開放的創意,老牌經典如愛彼皇家橡樹,經過陶瓷材質的演繹,也能散發出另一番吸引人的新風貌。
陶瓷材質既不是萬靈丹,也非泡沫
陶瓷錶的熱潮並非空穴來風,它建立在幾十年來的材質研發基礎上,更伴隨著現代人對抗刮、輕盈、抗敏感等使用需求,但這股熱潮也不代表陶瓷材質就此成為萬靈丹。畢竟,從二級市場價格表現來看,陶瓷並未絕對壓倒其他材質,它不會讓錶款自動升值,也不保證價格抗跌。歸根究柢,陶瓷更像是一種象徵,是品牌用來重塑經典、彰顯技術、傳達風格的手段,當品牌能以陶瓷延伸出獨特風格時,它便能在市場中站穩腳步。反之,若僅止於跟風推款,那陶瓷錶也可能像其他流行材質一樣,很快就被市場淘汰。
陶瓷錶如今已成為現代製錶的關鍵一環,它擁有科技背景、設計彈性與消費者需求三者加乘的優勢,無論是黑陶經典、藍陶潮流還是彩陶創意,陶瓷都展現出它靈活的一面。但正如文中所示,材質只是起點,真正讓一只手錶持續發光發熱的,還是設計、工藝與品牌能否賦予它足夠的生命力。
陶瓷,無疑是鐘錶市場競爭中的有力選手,但它永遠只是其中之一,對消費者來說,理解這背後的脈絡,才是做出聰明選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