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走進美術館,靜靜地看一場展覽?如果你對美學、設計、藝術或機械工藝有一點興趣,那這場即將於台北登場的展覽,你真的不能錯過。2025年邁入創立270週年的VACHERON CONSTANTIN,決定送給全世界一份超越時區的禮物,那是一場名為《The Quest》的全球巡迴展,而它的台灣站,將於6月7日至13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正式開展!
聽起來好像有點嚴肅?但放心,《The Quest》其實一點都不「高不可攀」,反而非常有趣、好看又能更認識江詩丹頓。它不只是單純的鐘錶展,更像是一場關於時間的故事、感官體驗與藝術對話。不管你是錶迷、設計師、藝術愛好者,甚至只是想找個週末靜靜充電的人,都會從中找到意料之外的驚喜。
當時間變成可以「看」的東西
我們每天都在追時間,從鬧鐘響起的那一刻起,到忙完一整天倒頭就睡。但你有沒有想過,時間到底是什麼?它其實摸不著也看不到,可是偏偏,江詩丹頓靠著270年來的製錶經驗,把時間轉化成實體,變成你可以戴在手上、放在櫥窗裡、甚至展覽在美術館的藝術品。
▲江詩丹頓全球巡迴展《The Quest》將開拔至台灣舉辦,屆時在師大美術館可以欣賞精心安排的展覽內容。
《The Quest》就是這樣一場「把時間變得有形」的展覽,江詩丹頓此次特別以五大主題規劃台灣站的展區,包括「永恆傳承」、「卓越創新」、「匠心工藝」、「時光淬煉」與「藝述時間」,光聽這些名稱可能會覺得有點抽象,但其實每一區都像是一場小冒險,讓你從18世紀一路走進當代,親眼見證這個品牌如何用一只只小巧的機械裝置,記錄歷史、保存記憶,甚至預言未來。
▲創立已有270年歷史的江詩丹頓,將展覽規劃為五大主題軸線「永恆傳承」、「卓越創新」、「匠心工藝」、「時光淬煉」與「藝述時間」,讓人更深入了解品牌文化內涵。
百年懷錶到現代腕錶:時間的實體化收藏
在展覽的「永恆傳承」展區,有許多百年以上的古董懷錶,來自18、19、20世紀,精緻得像是行走的藝術品。這些古董錶不是冷冰冰的機械,而是一段段真實存在過的人生故事,有些是貴族訂製的禮物,有些曾經陪伴冒險家走過遠征旅程,還有些見證了科技進化的每一個關鍵時刻。
▲1899年製懷錶,18K黃金材質,金雕、機刻與藍色琺瑯裝飾,另含百合花鑽石鑲嵌。
▲1938年製懷錶,18K黃金材質,金雕與鑿雕面盤。
展覽上你會看到手工雕花的錶殼、華麗的機刻圖騰、大明火琺瑯的彩繪面盤,甚至還有精緻的寶石鑲嵌工藝,每一件作品都令人目不轉睛。而這些百年古董時計中,還藏著許多令人驚嘆的複雜功能,例如三問報時、逆跳、跳時顯示、天文顯示,甚至是讓不熟腕錶的人都可能為之瘋狂的陀飛輪!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古董錶,別擔心,看不懂複雜功能沒關係,光是那種細節上的美感、工藝的溫度,就足以讓人感動。這些不是歷史課本裡的文字,而是實實在在、活生生的時間痕跡。
▲1950年製腕錶,18K黃金材質,面盤呈現日、星、月份三重曆象以及月相顯示。
▲2003年製腕錶,18K玫瑰金材質,6點方向設有陀飛輪,面盤另有日期語動力儲存顯示。
機械與藝術的對話:當代的創新挑戰
除了懷舊,《The Quest》台灣站也不忘談未來。在「卓越創新」展區中,最吸睛的人氣明星之一,就是江詩丹頓2019年推出的Traditionnelle Twin Beat萬年曆腕錶。如果你覺得「萬年曆」聽起來有點距離,那就來點實際的情境想像:假設你買了一只幾十萬、上百萬的萬年曆腕錶,結果放著沒戴幾天就停擺了,一戴上去還得重新調整日期和星期等資訊,光是這些步驟就讓人頭痛。
▲Traditionnelle Twin Beat萬年曆腕錶能用最低限度的動力運作,改善過往手上鍊複雜錶款動能儲存的不足之處。
而Twin Beat萬年曆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有兩組「心跳」模式。一個是高速擺輪(5Hz),專門應付你日常戴著走路上班的節奏;另一個是低速模式(1.2Hz),佩戴者可透過按把切換模式,使動力儲存從平常的4日延長至驚人的65日,換句話說當腕錶進入「待機」省電狀態,讓錶即使放著兩個月沒戴,照樣準準地顯示正確時間。更令人讚嘆的是,這一切轉換皆在不間斷走時的前提下進行,萬年曆資訊依舊能夠確保精準無虞,真正達成「萬年」的意涵。
▲面盤9點方向的震頻顯示與12點方向的動力儲存顯示,能表現出腕錶目前屬於何種動力「模式」。
江詩丹頓當初發想這項設計的靈感,源自日本江戶時代的「不定時法」,簡單而言當時的鐘錶可依季節與晝夜切換時間速率,江詩丹頓將便將這樣的古老概念化作當代技術,並申請專利保護。腕錶搭載的3610 QP機芯,內含480枚零件,厚度卻僅6mm,是微型機械工程與節能創意的結晶。在這枚機芯中,江詩丹頓設定為同一時刻只會有一組擺輪運作,並實現不同模式間的暫態切換沒有任何延遲,如此才能保證機芯運作時分秒都不會中斷。兩枚擺輪由同一個發條盒驅動,這是動能分配最有效的方式,為了充分發揮Twin Beat系統的優勢,江詩丹頓還重新設計了萬年曆功能的機制以降低能耗,腕錶採用日期、月份和閏年的暫態跳轉顯示,透過重新設計的跳轉機構,將其運作時所需扭矩降至傳統顯示的四分之一,即使在跨年零點多處顯示需同時跳轉,對擺輪震幅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Traditionnelle Twin Beat萬年曆腕錶不只是先進複雜功能的示範,更是江詩丹頓對未來高級製錶生活化、實用化的回應,體現了創新如何服務時間的本質,追求的不只是走得準,更要走得久。
▲江詩丹頓受到日本「不定時法」啟發,獨家開發出3610機芯,特色在於透過齒論上和發條盒的兩枚差速器來讓兩枚擺輪互相切換。
本地藝術家的加入:讓展覽變得更「台灣」
這場展覽讓人倍感驚喜的地方,不只是鐘錶的工藝或技術,而是它居然找來了11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用自己的創作方式來重新「解讀時間」。展覽的最後一區「藝述時間」,就像是一個感性的出口,讓人從機械邏輯的節奏裡,緩緩走回人的情感與記憶。
這些藝術家來自不同領域,有攝影師、建築師、書法家、設計師,甚至還有飲食文化創作者。他們各自用自己最熟悉的媒材,例如影像、紙本、空間、味道——詮釋對「時間」的想像與體會;有的藝術家用泛黃的老照片拼貼出一段家族記憶的時間軸,也有人用建築模型呈現出製錶結構的幾何邏輯,甚至還有創作者用釀造的概念,讓我們從味覺出發體會時間的醞釀與熟成。這種展覽方式,不僅讓整個空間多了一點在地的溫度,也讓觀眾可以從不同角度看見時間的樣子,不只是滴答滴答的秒針聲,而是生活裡那些隱約但重要的瞬間。
▲5Hz模式和1.2Hz待機模式的兩枚擺輪由同一主發條盒驅動,後者最多能達到65日的超狂續航力。
展覽現場還有什麼好看好玩
除了靜態展覽,《The Quest》還規劃了幾場很有看頭的「鐘錶與藝術對話講座」,邀請參展藝術家與江詩丹頓的製錶專家,一起聊聊時間如何成為創作與工藝的靈感泉源。三場講座主題橫跨建築、攝影和設計,像是由建築師劉培森與鐘錶雜誌總編劉必祥對談的〈時間的建築,建築的時間〉,就從建築與時計的結構細節談到對時間流動的理解;還有時尚攝影師黃天仁與鐘錶評論家Henry Chen一起聊〈影像與時光〉,從鏡頭中的工藝美學延伸到品牌故事的情感共鳴;而設計工作室創意總監方序中與鐘錶評論家Kyo的對談〈從紙磚到時間之磚〉,則帶大家思考設計如何「承載」時間,讓作品歷久彌新。
這些講座都開放民眾報名,真的很推薦提早卡位,不僅能聽見幕後故事,還有機會跟藝術家面對面互動。展覽中也有不少「超好拍」的展品,從細節極致的面盤,到宛如博物館級的古董時計,保證讓你手機快門停不下來。
為什麼一定要親自去看《The Quest》?
說到底,時間這件事很抽象,但《The Quest》台灣站讓它變得很具體,甚至很「貼近人」,你不需要是鐘錶專家,也不必具備藝術理論背景,只要你願意放慢腳步、打開感官、用心去看,你一定會發現一些新的觀點。對某些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場美學的啟發;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是一場關於記憶與存在的思考。展覽的空間規劃讓人走進去就能自然進入狀態,不擁擠、不商業化,反而有種靜謐的感動,很適合一個人的午後漫遊,也適合和家人、朋友一起體驗。270年的品牌歷史,不只是關於時間的長度,更是對「工藝之美」與「文化價值」的執著。而這樣的精神,在展覽裡每一個展區、每一枚時計、每一件作品中都清晰可見。
下次當你看著手上的腕錶時,不妨想想它背後可能藏著多少技術與情感的交織。如果你願意給自己一點時間,那就留時間讓自己屆時能前往《The Quest》台灣站走一趟,親眼看看江詩丹頓如何用270年的堅持,把時間變成藝術。
江詩丹頓270週年展《The Quest》台灣站
日期:2025年6月7日~6月13日
時間:每日11:00~16: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預約報名方式:請至江詩丹頓官方LINE帳號預約參觀與講座
講座資訊
1.〈時間的建築,建築的時間〉|2025年6月7日 13:00~15:00
2.〈影像與時光:時尚攝影與腕錶工藝的風格對話〉|2025年6月8日 13:00~15:00
3.〈從紙磚到時間之磚:設計如何承載時間?〉|2025年6月12日 13:0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