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士和愛彼等大品牌陸續推出40mm以下手錶 大數據告訴你中性錶是否再度流行

近幾年來,高級手錶品牌慢慢又開始推行一些錶徑相對較小的產品,例如勞力士2021年將Explorer重新改回36mm、2023年帝舵新增錶徑縮小至37mm的Black Bay 54,還有愛彼也出了38mm的CODE 11.59等等,種種例子似乎暗示市場對於這類中性錶徑手錶的接受度有再次復甦的跡象⋯⋯


不過品牌開發錶徑小一點的手錶和市場是不是真的重新擁抱這樣的設計其實沒有必然關係,在觀察中性尺寸手錶熱度是否有回溫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搞懂中性錶徑以及過去到現在市場對於手錶尺寸喜好的演變。

如何界定中性錶徑大小

中性錶徑不一定等於小錶徑,目前而言所謂的中性錶徑大概介於34~39mm,也就是男性或女性佩戴都很OK的大小,至於在34mm以下的尺寸通常都會直接被視為更適合女性的小錶徑類型,因此若把39mm和30mm甚至以下的錶相較,要說前者是「小錶徑」似乎又沒這麼貼切,因此還是以中性錶徑稱之比較恰當。


▲愛彼的CODE 11.59系列自從登場以來多數都採41mm(少部分為42mm)的尺寸規格,直到2023年首度出現38mm的新尺寸。

市場對於手錶尺寸喜好的演進

事實上市場對於適中錶徑的標準不斷在發展演變,例如20世紀初期男性喜歡手錶可以完整地隱藏在襯衫袖口內,因此手錶往往會搭載直徑小而且又纖薄的機芯,這直接反映在手錶的尺寸上,從那時起到1980年代為止,男性佩戴手錶的尺寸差不多都是介於32~36mm左右。


▲20世紀初期的手錶為了符合佩戴者穿搭需求,尺寸相對都比較小。

不過在20世紀時還是有些跨時代的大錶徑產品冒出來,例如1940年代的飛行錶就是習慣做得很大,有些甚至達到和懷錶差不多的50mm以上,一方面是因為品牌使用懷錶機芯來製作飛行錶,有助於確保機芯品質更穩定可靠,而加大的手錶尺寸也可以增進佩戴者的視讀效果;約晚一點時間出現的潛水錶(1950年代左右),不僅錶殼結構需做得更緊密,它們也擁有如同飛行錶般的考量,為了讓佩戴者可以一目了然,所以早期潛水錶通常也會做得比一般正裝錶大一些,通常會介於38~42mm之間,但以上的大錶徑作品都一開始還只是出於專業用途,一般市場上的主流還是以正裝錶的尺寸為主。


▲1950年代誕生的潛水錶由於要讓佩戴者在水下也能更清楚,尺寸相對會做得比較大。

到了1970年代,由愛彼皇家橡樹和百達翡麗金鷹帶起的高級運動錶風潮,陸續把男性眼中手錶標準的尺寸提升到38mm以上,當時皇家橡樹大概38.8mm的錶徑就已經足以被稱為”Jumbo”了,可見其他正裝錶尺寸相對會更小一些。


▲20世紀末到2000年初,開始有愈來愈多品牌製作出錶徑45mm左右的手錶,開啟一波大錶徑風潮。

千禧年以降,當百年靈、宇舶與沛納海等品牌陸續製作出錶徑45mm以上的手錶時,引發了一波大錶徑流行風潮,至此手錶好像沒個40mm都會被認為不夠Man,不過後來因為大錶徑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尤其是腕圍較細的亞洲人,因此2010年代中後期開始,市場主流的錶徑又開始往40mm上下靠攏,並大約在2021年開始陸續出現更多錶徑在39mm以下的中性錶徑款式,讓人開始覺得是否中性錶徑又將開始流行。


▲根據Chrono24統計,通常消費者上他們家網站搜尋手錶,會依據錶徑找錶的比例不到3%。Source:Chrono24

從大數據看待中性錶徑產品的熱度

從知名二手錶線上交易平台Chrono24公佈的資料中顯示,目前消費者在篩選目標時,會使用到「尺寸」進行進一步搜尋的比例其實還不到3%,也就是大家在找尋目標時,先考慮的可能是品牌、手錶類型、材質與價位帶等等,尺寸反而不是最優先考量的因素。

而若從Chrono24近年最暢銷的十款手錶名單中,也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其中錶徑在40mm以下的只有兩款錶,它們分別是勞力士Explorer 214270(39mm)和SEIKO SNK063J5精工5號自動錶(34mm),其他熱門款都還是屬於錶徑40mm以上的標準男錶尺寸。


▲高級手錶品牌近年陸續開發中性錶徑產品目的不一定是市場又開始風靡這樣的尺寸,反而更像是拓展客源的策略。

由Chrono24統計的資料可見中性錶徑離「風潮回歸」的境界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不過近年手錶品牌還是滿積極在推出錶徑小一點的作品,當中也許透露出的是品牌著眼在女性市場部分——現在女性對於高級手錶的要求不見得都是要有寶石鑲嵌的小錶徑石英錶,他們對於純粹的機械錶產品愈來愈有興趣,此外相對較於歐美市場,亞洲女性會有更多的市場潛力,有鑒於這些因素,所以持續發展自家產品的多元性很重要。

總之對於市場而言,無論男性或女性,如果可以有更多尺寸能隨自己喜好和需求選擇,怎麼說都是有利無弊的事,這也多少有助於品牌開發更多中性錶徑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