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神祕」显时介绍

腕表各项功能的显示形态经过长时间演化,除了各有其在人们心中已成标准的传统样式,当然也不乏制表师们为了创新和展现技术突破所提出的变体设计,当中具备神祕显示系统的时计,往往因其看似充满玄虚的效果而广受市场欢迎。然而如今对于「神祕显时」的定义已日趋模糊,神祕表在不同的情况下又被称之为「魔术表」或是「转盘表」,虽然仔细探究这些名称内涵能多少辨识出其间的差异,不过今日的神祕表已广泛被认定为跳脱传统印象、乍看与机芯结构脱节却又能正常运作的显时机制。

狭义的神祕表滥觴源于19 世纪的魔术大师JeanEugene Robert-Houdin 所创作的机械时鐘道具,并在1912 年时由CARTIER 发扬成为经典的神祕鐘,此类神祕显时除了将指针嵌于水晶转盘外,更强调鏤空机芯形成穿透感,令显时体系看起来宛如悬空于表面;至于另一种在1950∼1960 年代盛极一时的魔术表则主要运用转盘替代指针结构,两者拥有异曲同工的显时功效,因此都能归类为一种神祕显时设计,唯前者在机芯设计上的难度更高(在面盘有限空间中需腾出位置给神祕表盘,使机芯结构必须相应作出调整);至于后者则犹如成功的障眼法般,利用设计的巧思让传统机芯变出新花样,在藏家心中标誌了属于一个时代的经典。

 

神祕时、分设计

人们对于神祕显时最普遍也最原始的印象多半是指时、分指针部分,其源自Robert-Houdin 魔术大师与卡地亚招牌的神祕鐘而来,其运作原理大致为表厂将时、分指针固定在透明的水晶圆盘上,而水晶圆盘边缘则嵌入一圈金属轮齿,将动力传动的目标由中轴的时分指针轮系改为一个巨大齿轮的水晶圆盘,形成一种恰与传统设计相反——指针固定不动,圆盘则持续顺时针轮转的运作方式。佩戴者读时时虽同样在面盘上可见两根熟悉的长短指针,不过却会疑惑于其缺少中轴的连结还能够照常转动,甚至指针看起来就像悬在面盘中那麼不可思议。

而腕表的神祕时分显示依据机芯设计的结构差异可在不同的作品中窥见中心式与偏心式两类,如欧米茄碟飞系列的中置陀飞轮便将神祕时分指针保留在中央格局内,而万宝龙Villeret 1858系列陀飞轮则是在偏心设计之餘另添镜面圆盘映照出额外的阴影效果。

 
 
 
 
神秒小秒设计
与应用在时分指针方面的神祕显示相形下,不论出现在中央秒针或是小秒盘的配置皆相对少见,虽说有不少表厂曾採转盘形式来取代指针式的传统框架,如伯敻疯迷系列颇具特色的小秒转盘或是独立制表品牌HAUTLENCE 在旗下作品如HLQ03 以透明小秒圆盘搭配固定指标的显示方式等,但就神祕表所重视的视觉惊奇度而言还是略有不及。
不过2013 年MAURICE LACROIX所新发表的匠心系列神祕秒针腕表,倒是别开生面地抓住了神祕显时的旨趣,其将小秒盘置于6 点方向显眼的偏心位置(甚至让一旁的时分表盘沦为配角),而小秒针在偌大的表盘上以每15 秒针的规律由垂直轴转化至水平轴,形成一种既腾空又漂浮的奇幻运作样态,现阶段艾美仍未公开其设计原理,但从非透视的表盘结构或许可以合理推测神祕秒针漂流可能是利用表盘与小秒针各自不同的自转週期来达成,本质上仍是一种传统轮系结构的延伸。
 
 
 
 
神祕陀飞轮设计
腕表面盘的各种功能配置其实都具备能挑战魔术般视觉效果的潜力,即使复杂如陀飞轮装置,也能见到表厂试图于此抢佔属于自身滩头堡的努力结晶。以独立制表师Thomas Prescher 的作品为例,其由单轴发展至叁轴的立体陀飞轮腕表,在面盘腾出的独立空间中作大角度的旋转模式,即使能明显见到其与机芯联繫的零件,但包含悬浮的视觉效果与穿透感,都与神祕表的特徵相去不远。
而表坛近期最道地的神祕陀飞轮作品非卡地亚2013 年发表的神祕双陀飞轮腕表莫属,其以上层水晶圆盘固定陀飞轮,并依5 分鐘规律绕行;再以下层圆盘作为与机芯连结的轴心,并同步肩负传统四番车轮系的作用,将承袭自传统神祕鐘的设计原理改良应用于陀飞轮装置,同时考量到水晶圆盘承托对象由指针改换到擒纵系统加上其外部框架,卡地亚也致力让陀飞轮结构轻量化,面面俱到的细节成就极致的神祕显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