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的自製之路 NOMOS Cal. ξ

2005 年之後 NOMOS 很努力地開始發展自製機芯,但就像絕大多數企圖轉型的錶廠一樣, NOMOS 初期的自製機芯還是脫不了 ETA 的影子,不過等到自動上鍊型號推出後 ETA 的影子就比較淡了, 而且在這之後他們在複雜功能上的表現更是令人眼睛一亮,像是 2011 年推出的這枚世界時區機芯 ξ。

我們在這個單元談過很多不同類型的錶廠, 有像百達翡麗、SEIKO 這種完全獨立的錶廠,也有像積家、伯爵這種一肩扛起大半個集團的機芯供應鏈的研發型錶廠,還有像萬寶龍、浪琴這種利用集團資源發展自家機芯的錶廠,不過像 NOMOS 這樣的中小型錶廠我們還沒有好好討論過;當然我們也曾經介紹過 H. MOSER,只是 一方面我覺得 H. MOSER 愈來愈不像間中小型錶廠了,一方面 NOMOS 在機芯研發上走的路子跟 H. MOSER 大不相同。

NOMOS 的官網上(以高級錶品牌來說)很罕見 地做了 FAQ,其中有一條很嚴正地表示他們已經 不再使用 ETA 的機芯了,說他們家的產品絕大部份都是在格拉蘇蒂生產的,只有少數像軸承 用的寶石、游絲之類的是由外部提供的。一間 錶廠竟然會透過官方作這樣的聲名還滿弔詭的(尤其是特別點名 ETA),不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們發展自製機芯發展得並不輕鬆。

就像絕大多數的中小型錶廠,NOMOS 在 2005 年以前也是依賴 ETA 的通用機芯,不過在這之後他們就很努力地開始發展自製機芯。但也像絕大多數企圖轉型的錶廠一樣,NOMOS 初期的自製機芯還是脫不了 ETA 的影子,像是他們的手上鍊型號 α(Alpha)應該還是參考了 ETA 7001 的設計,不過跟有些換了個自動盤就說是自製機芯的比起來 NOMOS 還是誠意十足,不但換裝了 3/4 夾板,還追加了停秒功能、格拉蘇蒂式的發條防逆轉裝置和 Triovis 微調,而且機芯的基板、軸承、齒輪都是他們家自製的,後續追加的模組也都是他們自行研發的(像是他們的動力儲存顯示就很有特色),等到自動上鍊型號推出後 ETA 的影子就更淡了,而且在這之後他們在複雜功能上的表現更是令人眼睛一亮,像是他們為 Wempe 研發的陀飛輪機芯,或是 2011 年推出的這枚世界時區機芯 ξ(Xi)。

NOMOS 沒辦法像 H. MOSER 那樣一開始就往 Highend 的原創機芯發展,我認為這中間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市場定位,NOMOS 對自己的設定畢竟是中價位、能夠量產的錶款,為了顧好這個定位,他們選擇了非常樸素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機芯,即使做出了陀飛輪自己也不拿來用, 這種態度在瀰漫著好高騖遠的氣氛的錶界其實是很值得令人反省的。

 

 

 

 

▲ Cal. ξ/自動上鍊/時、分、小秒顯示/二地時間、世界時區功能/直徑 31mm/厚度 5.7mm/26石/震頻 21,600vph/獨立調校二地時間、雙向自動上鍊


自製機芯發展的歷程
NOMOS 機芯的型號是以希臘字母排序的,一路看下來也可以看到他們家發展自製機芯的歷程:最早的是手上鍊型號 α(Alpha), 接下來依序是手上鍊 + 日期的 β(Beta),手上鍊 + 動力儲存顯 示的 γ(Gamma),手上鍊 + 日期 + 儲能顯示的 δ(Delta);從 ε
(Epsilon)開始是自動上鍊型號,其中 ζ(Zeta)多了日期,這款 ξ(Xi)則是世界時區。根據希臘字母的順序,ζ 到 ξ 之間還有許多缺號,據說是正在研發的計時碼錶等等其他複雜功能。

自行生產的零件
Cal. ξ 是以自動上鍊型號 ε 加裝世界時區模組而成的,這套模組是由 LANG & HEYNE 的創辦人之一、後來加盟 NOMOS 的青年製錶師 Mirko Heyne 所研發的,到實際完成原型機為止花了約 1 年的時間,到了 1 年半的時候他們先行量產了 150 枚進行實測,等到產品化總共花了約 2 年。Mirko Heyne 研發的模組厚約 1.4mm,使 用了 23 枚零件,而這 23 枚零件全都是由 NOMOS 利用新導入的 CNC 車床和新設立的旋盤加工所自行生產的。

世界時區機能
Cal. ξ 的世界時區機能,以目前世界時區常見的類型來看,它沒有能同時顯示所有時區時間的 24 小時外環,相對地多了一個第二地時間(Home Time)顯示碟,算是比較少見類型。第二地時間碟直接疊在世界時區外環上,後續的錶款設計還利用這個結構變了一些花樣,這點我們後面再談。透過 2 點鐘位置的按把能同步調校時區外環和時針,8 點鐘位置的隱藏按把則可以獨立調校時針,一般調校和第二地時間則是利用錶冠操作。

天文台水準的精度
NOMOS 的機芯都經過 6 方位測試,根據海外錶評家的測試,實際佩戴時的誤差是每日 +2 秒,上測錶機跑的話各個方位的日差從 0 秒到 +5 秒不等,平均下來約每日 +2.5 秒,不管哪種數據都是 C.O.S.C. 天文台認證的水準。機芯裝飾也是 NOMOS 機芯的賣點之一,除了夾板、自動盤上的日內瓦波紋和藍鋼螺絲,其中 Zürich 系列搭載的版本還比 Tangomat 系列的多了一道處理,那就是基板多了黑色 PVD 的鍍膜。

多種版本變化
2011 年 Cal. ξ 出道時一次搭載在 3 種款式,其中 Tangomat 系列的 2 款都是以 9 點鐘的視窗和 3 點的扇形窗分別顯示世界時區和 第二地時間,比較有趣的是 Tangomat GMT Plus 這款的世界時區是以跟格林威治的時差顯示的(例如中原標準時區就是 +8)。Zürich 的這款將面盤外圈鏤空了一段,露出整個時區外環,其中 3 點鐘外環跟第二地時間碟重疊的結構也可以直接看到。另外當初先行量產的 150 只 Zürich 和 Tangomat 跟最後市販的版本也有少許差異。
 

▲ 第二地時間碟直接疊在世界時區外環上,後續的錶款設計還利用這個結構變了一些花樣。


▲ Zürich系列的款式將面盤外圈鏤空了 一段,讓整個時區外環和 3 點鐘外環跟第二地時間碟重疊的結構直接外露。


完整內容請參考《世界手錶雜誌 No.82》
更多精彩報導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