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鐘錶發展歷程與變遷 時計發展簡史(下)

十九世紀初,已經有許多女用裝飾錶產生,由於是以裝飾與美觀為重點,因此都是針對個人特別訂作;其中最常配戴於手腕上的類型,正是日後腕錶的發展雛型。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已經有少量的腕錶開始生產,其中主要需求,是來自於日益發展的休閒活動。因為在騎馬、開車等活動中,從口袋裡拿出懷錶觀看時間,會有掉落的風險,同時也不方便;因此配戴於手腕上的腕錶,自然成為另一種主流計時器。
另外連年不斷的戰爭也驅使著腕錶的發展,據歷史記載GIRARD-PERREGAUX(芝柏表) 在1880 年,替德國海軍生產了2000 只軍用腕錶,雖然沒有其他實品留存下來,但已知腕錶開始受到了軍方的注意。在第二次波耳戰爭(1899-1902)中,已經有照片顯示軍官開始配戴腕錶;因為在戰場上分秒必爭,腕錶不易掉落與容易閱讀的特性,的確能獲得軍官們的喜愛。此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更多的軍官配戴腕錶,甚至連士兵也開始配戴。在此同時,腕錶的產量已經逐步的追上懷錶,1920 年瑞士外銷了770 萬只懷錶成品(75.4%)與250萬只腕錶(24.6%),到了1934年,懷錶僅剩320萬只(34.9%)而腕錶達到了600萬只(65.1%)。
腕錶後來居上的原因,除了本身方便觀看的優勢之外,錶款本身的改進,也是另一項原因:防水性、避震功能的改良,加上機芯的微型化,使得大眾對於腕錶的接受度快速提高。在1929 年,華爾街股市崩盤,間接的影響到鐘錶業,包括美國、瑞士的錶廠,所幸瑞士的製錶業已有所整合。在1926 年瑞士幾個主要的機芯製造廠整合為Ebauches SA 機芯廠,擁有各式的機芯的生產能力,可提供最低價且優異的機芯,讓瑞士鐘錶業得以應付日後的經濟危機。不過仍有許多瑞士錶廠受到影響,甚至包括百達翡麗,也不得不讓出經營權,以求生存。在1930 年以歐米茄、天梭為主的錶廠成立了SSIH(瑞士鐘錶工業聯合公司),1931年浪琴、雷達也成立AUSAG(瑞士鐘錶工業總公司),不同公司間的整合,提供未來更寬廣的道路。
在1936 年瑞士與美國簽訂貿易互惠條約,因此瑞士鐘錶在美國的佔有率逐漸提升,從百分之二十提高至百分之四十以上。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1945),美國錶廠忙於生產軍錶與軍事設備,使得瑞士鐘錶在1948 年的佔有率提升至百分之八十,在這個全球最富裕的國家,瑞士製錶業已經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50年代開始,自動錶已經佔了瑞士鐘錶很大的比例,相較於其他各國的製錶業,瑞士錶不論在精準度、耐震性與技術,都有絕對的領先;另外年年舉辦的天文台競賽,向來都是瑞士製錶業包辦所有優勝,鮮有其他國家錶廠能獲得優選。
在60 年代勞力士與歐米茄通過天文台認證的腕錶,在短短的十年間,分別從36,909只、52,998只,提高到193,790只、161,424只,證明瑞士錶的市場佔有率持續提升。但是好景不常,在亞洲的精工與星辰錶,憑著日本低廉的工資與迅速提升的技術,慢慢蠶食著瑞士錶在亞洲的市場;在1967 年,精工參加瑞士納沙泰爾天文台競賽,獲得腕錶組第二名與第三名的佳績,這也代表瑞士錶不再有絕對領先的優勢。
在1969年精工推出Astron石英腕錶,為瑞士製錶業帶來嚴重的衝擊,即使後來瑞士製錶界全力生產石英錶,但仍抵抗不了日本石英錶的低廉售價與創新功能。在1970年,瑞士共有1600 家鐘錶公司,雇用九萬名員工;到了1984 年卻減少至632 家公司和二萬名員工。全球市場的佔有率由1974 年的百分之四十三降至百分之十五;日本與香港將瑞士從鐘錶界第一擠到第三名。在1983 年,瑞士推出了SWATCH腕錶,這款造型多變的塑膠石英錶,迅速擄獲世人的目光,進而替瑞士開創新的未來。在此同時機械錶正緩慢復甦之中,進入90 年代,多家錶廠發表了新款自製機芯,各大集團亦開始併購知名錶廠,為二十一世紀的製錶業榮景埋下了伏筆。
 

史 History 1900-2000

► 1902年 人造合成紅寶石開始廣泛的使用於機械錶當中,可低成本大量生產的人造紅寶石,使機械錶的品質得以提升。

► 1904 年 卡地亞為Alberto Santos Dumont製作了一只手錶,這款腕錶在1911年成為商品販售,即為Santos。

► 1914 年 ETERNA( 綺年華) 製作出第一只鬧鈴腕錶。

► 1920年 Charles Edouard Guillaume由於發明Invar( 不膨脹鋼) 和Elinvar( 鎳鋼合金恆定彈性鋼材) 而獲得諾貝爾獎,其優點為不易受溫差變化影響、不易變形。因此可使用在擺輪游絲上,可提高鐘錶的精準度

► 1923 年 英國人約翰·夏活(John Harwood)發明了第一只的自動上鏈腕錶,採用撞陀式自動上鏈,時間設定由錶圈控制,因此沒有錶冠。
 
► 1926 年 ROLEX( 勞力士) 推出了第一只防水錶Oyster,具有鎖入式錶冠與底蓋,可隔絕水氣的入侵。在1927 年,由英國游泳女將Mercedes Gleitze佩戴Oyster腕錶橫渡英吉利海峽,因而成為最知名的腕錶品牌之一。
 
► 1928 年 JAEGER-LECOULTRE(積家)推出Atmos空氣鐘,可依靠氣溫變化來提供動力。只需攝氏1 度的氣溫變化,就足以提供空氣鐘兩天的動力。

► 1930 年 CITIZEN( 星辰錶) 成立, 首任社長為中島与三郎, 其前身為Shakosha( 尚工舎)。

► 1931 年 JAEGER-LECOULTRE( 積家) 推出Reverso 系列,這是專門為馬球玩家所設計,錶殼可以翻轉使錶底向上,進而保護錶玻璃,是世界上最早的運動錶之一。

► 1931 年 ROLEX(勞力士)推出Perpetual自動上鏈腕錶,採用可360 度旋轉的自動盤,大幅提高上鏈效率。

► 1932年 PATEK PHILIPPE( 百達翡麗) 推出了Calatrava系列,成為百達翡麗最富盛名的系列。

► 1932 年 Nivarox( 尼華洛克斯) 合金誕生,由於它不易熱漲冷縮、不氧化、不變形的特性,適合用於製作游絲。並分為數種等級,Nivarox 1是最高等級的。

► 1933 年 Incabloc(因加百祿避震器)首度面世,這是機械錶當中,使用最廣泛的避震器,可有效減低碰撞對擺輪軸心造成的傷害。在1981 年,第七億個因加百祿避震器出廠。

► 1939 年 OMEGA(歐米茄)推出了Cal.30mm機芯,是OMEGA 最具代表性的手上鏈機芯,曾多次打破天文台競賽的紀錄。

► 1945 年 ROLEX(勞力士)推出了Datejust系列,是世界首只設有日曆顯示的腕錶。

► 1948年 ETERNA( 綺年華) 首次在自動盤的軸心裝上滾珠軸承,使自動盤運轉更加靈活,減少摩擦。

► 1950 年 IWC( 萬國錶) 的技術總監艾伯特.比勒頓(Albert Pellaton) 成功研發Cal.85 機芯,它採用創新的棘爪式上鏈裝置( 國內稱為啄木鳥上鏈),提供高效率的雙向上鍊功能。

► 1952年 BREITLING(百年靈)推出Navitimer系列,它配備飛行滑尺可執行許多航空任務的比例計算。

► 1953年 ROLEX(勞力士)發表Submarine專業潛水錶,日後成為世上最著名的潛水錶。

► 1957 年 BUREN 推出名為Super-Slender 的Caliber 1000 機芯,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微型自動盤( 亦稱珍珠陀) 的自動機芯。在一年後,UNIVERSAL也推出著名的Microtor機芯,編號為Caliber 215,同樣是使用微型自動盤。

► 1959 年 PIAGET(伯爵)推出了12P機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薄的自動上鏈機芯,厚度僅有2.3mm。直到1978年才被LASSALE的Caliber 2000(厚度僅有2.08mm) 打破。

► 1960 年 BULOVA( 寶路華) 推出成功的Accutron系列,它以電池驅動的音叉取代了擺輪,金屬製的音叉每秒有高達360 次的震頻,這個設計較以前的電子錶更為精準。

► 1962 年 RADO( 雷達表) 推出第一只抗磨損的腕錶Diastar 1鑽星一號,錶殼以鈦鎢合金製作,擁有極高的表面硬度。

► 1962年 ETERNA(綺年華)發表Eterna Matic3000,內部所採用的Caliber 1453機芯,具有雙向上鍊功能,厚度為3.6mm;在經歷十幾年的演變與修改,於1976年更名為ETA-2892。時至今日,是目前用途最廣泛的自動機芯。

► 1964 年 美國NASA 太空總署正式指定OMEGA生產的Speedmaster計時腕錶為美國太空任務的指定配備。在1969 年7 月21 日的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中,成為第一只登陸月球的腕錶。

► 1966 年 GIRARD-PERREGAUX( 芝柏表)發表世界上第一只高震頻機械腕錶, 每小時的震頻高達36,000vph,而當時一般的腕錶約在18,000-21,600vph。

► 1969年 全世界第一只自動上鏈計時機芯誕生,由HEUER、BREITLING等團隊所推出的Caliber 11機芯拔得頭籌。隨後ZENITH、MOVADO 推出的ElPrimero機芯,也陸續發表;在此同時,日本SEIKO也推出Caliber 6139自動上鏈計時機芯。同年SEIKO 推出了第一只的石英腕錶Astron,進而改變了鐘錶界的生態。

► 1972年 AUDEMARS PIGUET(愛彼錶)推出了皇家橡樹Royal Oak 系列,採用特殊的八角形舷窗錶圈。

► 1974 年 VALJOUX研發出Caliber 7750自動上鍊計時機芯,直徑30mm、厚度7.90mm,並具備日期、星期顯示,是目前產量最大的計時機芯。

► 1976 年 CITIZEN( 星辰錶) 推出第一只太陽能充電的腕錶,之後在95 年進化為Eco-Drive 光動能腕錶。

► 1983 年 瑞士鐘錶品牌SWATCH推出了第一只石英腕錶,由於採用極低的售價與本身優異的品質,讓瑞士得以抵抗廉價的日本石英錶,並開始扭轉瑞士製錶業的未來。同年海耶克將ASUAG 與SSIH 兩大鐘錶集團合併,改名為SMH( 瑞士微電子與鐘錶工業集團)。在1998 年,更名為Swatch Group。

► 1985 年 ULYSSE NARDIN(雅典錶)推出伽利略星盤腕錶,可顯示極為複雜的天文星象;與後來88 年及92 年發表的哥白尼運行儀腕錶、克卜勒天文錶並稱時計三部曲。同年IWC( 萬國錶) 推出了達文西萬年曆腕錶,可顯示精準的月相盈虧與4位數年份視窗。

► 1986年 AUDEMARS PIGUET(愛彼錶)發表第一只自動上鏈陀飛輪腕錶。

► 1988 年 FRÉDÉRIC PIGUET推出Cal.1185自動計時機芯,厚度僅有5.4mm,採用垂直離合結構與導柱輪裝置。同年SEIKO(精工)發表AGS,這是第一只由配戴者運動產生電能的手錶,也是人動電能錶(Kinetic) 的先驅。

► 1990 年 在兩德統一之後,Walter Lange重新拿回A.LANGE&SÖHNE的商標使用權,在IWC總裁Gunter Blumlein和 Renaud & Papi 的協助之下,於4年後推出第一只腕錶Lange 1。

► 1991 年 BLANCPAIN( 寶鉑錶) 推出了結合六大複雜工藝的1735 腕錶,是史上第一只超複雜腕錶。同年芝柏表推出第一款三金橋陀飛輪腕錶,將以往配置於懷錶上的三金橋陀飛輪移植到腕錶中。

► 1994年 GIRARD-PERREGAUX(芝柏表)推出厚度僅有2.98mm 的超薄機芯—GP Cal.3000以及Cal.3100。同時ZENITH 推出了Elite 機芯,並獲選為年度最佳機械機芯。

► 1997 年 PATEK PHILIPPE( 百達翡麗) 發表Annual Calendar(年曆功能),在一年當中只需要在二月底調整,便可以整年運行無誤。同年CHOPARD(蕭邦)推出了L.U.C 1.96自動上鍊機芯。

► 1999 年 OMEGA(歐米茄)發表Co-Axial同軸擒縱機芯,採用全新的擒縱裝置,由喬治·丹尼爾斯(George Daniels)所研發設計。另外Swatch Group併購BREGUET( 寶璣);而LVMH 集團購入TAG HEUER ( 豪雅)。

► 2000年 ROLEX( 勞力士) 發表新一代的Daytona計時腕錶,採用首枚自製計時機芯Cal.4130。另外IWC也推出Cal.5000機芯。同年Richemont集團以28 億瑞士法郎,併購LMH集團(擁有IWC、A.LANGE&SÖHNE與JAEGER-LECOULTRE)。

 

相關文章:
全面解析鐘錶發展歷程與變遷 時計發展簡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