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C認證解析

但凡鐘錶運作總不離一個基本目的:走時並顯時,在測試錶款的精準度方面,不得不提的便是瑞士官方天文台錶檢測機構(以下簡稱C.O.S.C.)認證,通過其檢測程序的錶款儼然是「準確可靠」的同義詞,本期技術講座便要為大家介紹C.O.S.C. 認證。

自鐘錶發明以來,如何達到精準的走時一直是人們孜孜矻矻的目標,也因此藉由通過具有公信力的檢測單位所提供之檢驗標準,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錶廠欲取信於消費者的最佳途徑。在鐘錶發展早期,這樣的工作一般而言會交付於官方的天文台機構(主要因為傳統上由天文台負責時間測量的任務),包括倫敦、巴黎及日內瓦等地的天文台都曾經提供錶廠檢測鐘錶精準度的服務;直到後來因日內瓦鐘錶產業蓬勃發展導致產量暴增,令天文台不堪負荷過量受檢需求,於是漸漸促成瑞士官方催生全職的鐘錶測試中心,在經歷過不同時期的演進與變革後,終於成為今日為人所熟知的 C.O.S.C. 認證機制。

1973 年,由Bern、Geneva、Neuchatel、Solothurn和Vaud 等瑞士境內主要生產鐘錶的省分,加上瑞士製錶協會(F.H.S.)共同成立了一個名為"ContrôleOfficiel Suisse des Chronometres" 的機構,並在Geneva、Biel 與Le Locle三地設有實驗室負責針對各錶廠所自願送審的鐘錶作品進行走時精準度的認證評鑑。

在此進行簡單的觀念釐清,一般我們常聽到的C.O.S.C. 或許會譯為「瑞士官方天文台」認證,但其實此官方機構並非天文台,而是一個獨立的時計檢測機構。在檢測內容方面,C.O.S.C. 認證僅針對機芯進行測試,並以機芯直徑20mm 作為分水嶺,分為大於或是小於等於兩大類;測驗過程中會暫時替受檢機芯裝上統一規格的面盤用以顯時,並由一個以原子鐘控制的接收器來記錄各測試對象的走時結果;而且雖然每天有數以萬計的機芯需進行檢測,但C.O.S.C. 自有一套行之有年的身分標記措施:即除了各錶廠本身體系的機芯序號之外,C.O.S.C. 亦會提供一個測試時使用的編號,據此進行雙重驗證來確保檢測過程與結果不致發生混亂錯誤的情況。

另外因測驗過程需連續監測秒針的運行,因此C.O.S.C. 認證基本上不包括兩針式的機芯作品。C.O.S.C. 認證的檢測期程共需連續進行15 天(不包含需經過識別、分類與上鍊等手續的最初工作日),同時經過"3、5、7" 準則的考驗後,才算正式通過認證。"3" 表示測試期間會經歷8℃(第11 天)、38℃(第13 天)與23℃(其餘檢測期間皆維持此溫度)等三種溫度轉換、"5" 則是測試時會將機芯分別置於五種方位,包含錶冠朝左(第1、2、14、15 天)、朝上(第3、4 天)、朝下(第5、6 天)以及面盤朝下(第7、8 天)和朝上(第9∼13 天)等。

最後的"7" 代表受測機芯的顯時結果需符合總計共七項的檢測標準範圍(如下表),此標準於1976 年制定完成,主要以ISO 3159 所規範的精準度範圍作為藍本。檢測過程僅有第10 天可以接受任何理由的暫停請求,其餘過程皆必須不間斷的完成檢測程序,唯有能在此等嚴格標準下達到穩定走時效果的機芯,才算符合C.O.S.C. 所定義的「精準」。

 

 

▲準確走時的保證

通過C.O.S.C.認證的品牌通常會選擇將證書留在原地,接著再隨錶附上另行製作的簡易證明文件。

 

1C.O.S.C. 七項檢測標準

 

項目

內容

標準(直徑> 20mm)

標準(直徑≦ 20mm)

平均日差

前十天日差平均值

-4 秒∼+6 秒/ 日

-5 秒∼+8 秒/ 日

平均速度變化

前十天內五方位日差的算術平均值

2 秒/ 日

3.4 秒/ 日

最大速度變化

前十天內五方位平均日差取差值最大兩組

5 秒/ 日

7 秒/ 日

垂直水平方位速度變化

第1、2 天與第9、10 天兩組平均日差差值

-6 秒∼+8 秒/ 日

-8 秒∼+10 秒/ 日

最大速度差異

平均日差-前十天內任一天日差最大差值

10 秒/ 日

15 秒/ 日

溫度影響變化

第13 天日差-第11 天日差,再除以兩者溫差

±0.6 秒/ 日℃

±0.7 秒/ 日℃

持續速度

第15 天日差-第1、2 天平均日差

±5 秒/ 日

±6 秒/ 日

 

2、關於C.O.S.C. 認證的二三事

1. 關於"Chronometer"一詞的解釋所有通過C.O.S.C. 認證的機芯皆可獲得使用"Chronometer" 一詞於錶款上的權利,有時我們可能會將之解讀成「計時碼錶」或是「天文台錶」。前者屬於詞義上的些許誤解,後者則是由於該名詞先前廣泛運用於錶廠的工作母鐘、天文台內的標準時間顯示器甚至船上的天文鐘等,因此有著幾分約定俗成的意義,不過針對取得C.O.S.C. 認可後所授權的代表性名詞,若將之解讀成「精密時計」,或許會更貼近其本身意義。

 

2. C.O.S.C. 認證亦屬製錶成本並非所有錶廠皆會將其機芯作品送至C.O.S.C. 檢測,因為檢測並非免費進行,若錶廠需要進行認證,則亦必需將送檢費用含括至製錶成本當中;據統計資料指出,由瑞士出品的機械錶中每年約有3% 的比例會將產品送交C.O.S.C. 檢驗,由此可看出在證明錶款的走時精準度方面,各家錶廠由於認知與考量皆不盡相同,因此就比例而言數字不算太高。

 

3. 有關作品送檢之前的篩選由於送檢的機芯成品代表了各錶廠的聲譽以及製錶造詣等,因此眾品牌對於檢測皆抱持著精銳盡出、志在必得的態度。關於送檢機芯產品的素質方面有此一說,各品牌通常會採用兩種主要作法:一是在游絲、擺輪等擒縱系統重要零部件上,選用較優異的材質或是以更細膩的處理技術來製作,以爭取在錙銖必較的走時精準度上取得最理想的數據表現;另外一種作法為品牌針對欲送檢之機芯先進行內部的過濾篩選,最終才將表現最佳的作品送至C.O.S.C.。無論上述的兩種說法是否確有其事,不可否認的是錶廠對於C.O.S.C. 及自身名譽的重視,的確會激發其製作出更準確無虞的高水準時計作品,從每年為數可觀的送檢作品中,不合格比例亦僅佔整體2 ~3% 的統計數據中便能看出端倪。

 

4. C.O.S.C. 認證的實質意義C.O.S.C. 雖然是一種認證機制,但其並不會統一發給所有通過檢測的機芯產品一張審核證明,端視錶廠有無索取證書的意願;一般的作法是錶廠將證書留在C.O.S.C.,而會隨錶附上另行製作的簡易認證說明。同時我們也必須體認到由於檢測對象並非為組裝完成的錶款成品,因此大可將C.O.S.C. 認證視為一種「文憑」,證明該只錶款搭載的機芯曾於受檢期間完成了各項對於精準度的要求考驗,至於以成品之姿佩戴在手上時是否一定會具有同樣的水準表現,猶如我們拿到文憑後不見得能夠學以致用一樣,當中其實沒有絕對的關聯與保障。

 

5. 近期通過認證的統計數據以2010 年瑞士官方天文台錶檢測機構所公布的各品牌統計資料來說,前三名分別為ROLEX、OMEGA 以及BREITLING,三個品牌至少皆有100000 枚以上的機芯作品通過認證,在下方欄位之中,我們便以上述品牌(另加上緊追其後的CHOPARD 等四款腕錶)較新款的示範機種來觀察擁有C.O.S.C. 認證的錶款與其機芯有何異同的特色與面貌。

 

示範機種

品牌名稱

Rolex

OMEGA

BREITLING

CHOPARD

 

說明

 

ROLEX-Submariner Date

勞力士在C.O.S.C. 認證之外尚有自己

的一套檢測標準,因此在6 點方向的

面盤上可以看到更豐富的標示字樣。

 

OMEGA-Planet Ocean

面盤上6 點鐘方向的"CHRONOMETER"

字樣屬於較常見的C.O.S.C. 認證記號,

簡短字句中傳達了可靠的品質。

 

BREITLING-Chronomat GMT

12 點方向的"CHRONOMETRE CERTIFIE"為另一種更加詳盡的「精密時計」代

表字樣。

 

CHOPARD-L.U.C 三重認證陀飛輪

蕭邦的最新力作一口氣通過三種不同的檢測機制,故在12 點方向可以看

到同時並列的三種認證標記。

 

說明

 

3135自動上鍊機芯

擒縱系統中裝配了品牌專利的藍色

Parachrom游絲,以更優異進化的材質

幫助提升走時準確性。

 

9300自動上鍊機芯

屬於同軸擒縱的機芯為品牌的自豪成

就,其所採用的無卡度游絲擺輪和矽

游絲亦為提升精準度所作的努力。

 

04自動上鍊機芯

計時機芯較一般三針顯示機芯更為複

雜、製作難度也更高,故在此之外尚

能兼顧走時準度突顯出品牌的功力。

 

L.U.C 1.02 QF 手動上鍊機芯

通過三種認證的機芯同時兼顧製錶工藝與準確的走時性能,透過認證的背書將錶款的可信賴度升至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