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錶排氦設計

潛水錶不同於其他類型腕錶而有其鮮明的識辨特徵,其中排氦裝置便是此類錶作中不會令人感到陌生的元素,這項設計雖然平時看起來只是一個噱頭或是另類的裝飾,但若真正面臨飽和潛水(一般而言條件是當潛水環境超過120米、且需停留至少一小時)的作業情境時,排氦裝置可是攸關腕錶能否完好如初上岸的關鍵角色。潛水者在從事偏向休閒性質的水肺潛水時,攜帶的氧氣瓶成分會與陸地大氣相同(1/5 氧氣加上4/5 氮氣),但是氮氣在人們長時間停留在水深30 公尺以上的環境,會使人產生俗稱「氮醉」的麻痺現象,因此當從事更專業化的飽和潛水時,往往需要改成採用特定比例的氦- 氧成分氣體,主要由於氦氣進入人體溶解量約莫只有氮氣的40%,再者氦氣的分子體積更小、擴散速率因而比氮氣快上2.5 倍,所以氦- 氧氣體是更適合深海作業的替代方案。

然而對腕錶而言,氦氣卻也具有更大的潛在威脅性,因為它的分子小,相對也較容易滲入錶體內部,當潛水者從深海歸返水面時,錶殼內部承載了大量的高壓氦氣,若沒有管道可宣洩,腕錶則隨時有爆裂的可能,這便是潛水錶需要設置排氦裝置的原因。潛水錶的排氦設計與原理雖然基本上大同小異,但是從中還是可歸納出以下幾種不同的形制變化。

 

 

▲專業導向的排氦設計

具專業潛水能力的腕錶通常能在錶體上發現特殊用途的排氦裝置,在深潛作業時能維繫腕錶安全。

 

自動排氦裝置

提到排氦設計的濫觴,勞力士在1971 年所推出的Sea-Dweller 絕對是業界一大指標,其在無錶冠側設置了一個專用的氣閥,乍看可能會誤認它是一枚隱藏式調校按把,但實際上該氣閥只有在錶殼內部壓力大於外在環境時才會產生作用,高壓會自動將排氦閥門的頂端蓋板向上推動些許,這個瞬間形成的隙縫利用水分子大於氦分子的現象,使得氦氣能順利從錶體內逸散、令腕錶內外的壓力回復平衡狀態,另一方面卻又不致門戶洞開讓水氣大舉進入。

應用類似運作方式的自動排氦閥門裝置此後不斷出現在各家潛水錶作品中,有些如同Sea-Dweller 採用隱蔽式的設計,也有些品牌會將氣閥蓋板做成如同第二枚錶冠般醒目,或是為了避免佩戴者混淆而乾脆在排氦閥門表面鐫刻上"He" 字樣。站在佩戴者的角度來說,擁有自動排氦閥門的潛水錶無疑是相對便利卻也能達成保護錶體這個最終目的的理想設計,屬於目前市場的主流。

 

 

▲勞力士首推自動排氦裝置

勞力士早在1971 年便推出具有自動排氦閥門的潛水錶,並沿用至現代錶作中(圖為新款Deepsea)。

 

▲百年靈自動排氦裝置

百年靈的Seawolf潛水錶在錶殼9 點方向能見到類似勞力士般的隱藏式自動排氦氣閥設計。

 

▲寶鉑自動排氦裝置

寶鉑500 噚潛水錶除了防水深度的躍進,其於錶殼10 點鐘方向也增設了自動排氦裝置強調深潛能力。

 

▲豪雅自動排氦裝置

豪雅的自動排氦裝置為了強化視覺存在感,而將表層蓋板設計成短柱狀,有如第二錶冠般醒目。

 

 

手動排氦裝置

有別於勞力士的設計,歐米茄亦於1990 年代藉由Seamaster系列發表需手動操作的排氦閥門裝置(當時並非全系列款式均導入此設計,而是防水性達300 米以上的專業潛水款),排氦閥的結構本身與前述自動排氦裝置相去不遠,但是潛水者需要更頻繁密切地意識到啟動排氦裝置的重要性,它的作用性才能被彰顯。通常在結束飽和潛水作業要上岸減壓的過程,潛水者要主動旋開錶殼上的排氦閥門,但由於手動操作旋開的縫隙不若自動排氦設計般能精準拿捏適當大小以隔絕水氣侵入,所以潛水者在排氦完畢後還需記得將閥門復原鎖緊,否則腕錶的防水性將因此遭受重大考驗。手動排氦裝置的外型設計也大致可分為短柱狀以及隱藏式兩種,若沒有事先了解可能會誤當成自動排氦設計,使排氦裝置形同虛設;此外手動排氦雖被認為較不人性化,但換個角度而言卻也大大增進人錶互動的機會,因此錶壇上也不乏此類作品出現。

 

 

▲歐米茄手動排氦裝置

歐米茄在1990 年代於專業潛水款的海馬腕錶上推出手動排氦裝置,延續至今成為系列一大特色。

 

▲EDOX手動排氦裝置

EDOX 的Class-1 潛水錶在錶殼10 點方向設置短柱狀手動排氦閥門,需靠佩戴者主動旋開與鎖緊。

 

▲ORIS手動排氦裝置

錶殼9 點方向可見隱藏式手動排氦閥門,佩戴者需按壓啟動,操作上與短柱狀設計各有千秋。

 

▲帝舵手動排氦裝置

帝舵的Pelagos潛水錶一樣採用隱藏式手動排氦閥門,且閥門所在位置也是常見的錶殼9 點方向。

 

 

少見特殊排氦裝置

前述的排氦裝置無論自動或是手動均有閥門這個共同機制,但是錶壇歷來也曾出現過跳脫此兩大設計的新奇理念,例如IWC 先前與PORSCHEDESIGN 聯名推出的Ocean 2000 潛水錶,其在錶殼內設有一枚金屬墊圈,用意在於防止錶殼因為溫度變化而影響組件之間的緊密性,且也透過此機制取代閥門功效,在潛水者減壓過程順利將氦氣排出。

而SEIKO 的Marinemaster則採用阻隔式的設計概念,不僅由組成結構著手、極力減少組件的接合數量,亦採用品牌專利的特殊材質L 形墊圈,令錶殼內部達到近乎密封的程度,使得微小如氦分子也不易進入,所以在減壓過程中便大幅降低爆殼的機率。至於對運動機能素來極有心得的SINN 曾在1993 年時提出將液態矽注入錶體內的獨門絕學,由於腕錶內部已經充滿液體,因此包括受潮、避震等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就連氦氣在這樣的環境下也無從發難,大大強化錶體的穩固程度。

 

 

▲IWC Ocean 2000

IWC先前與PORSCHE DESIGN聯名推出的潛水錶具有金屬墊圈設計,用意在於取代排氦閥門的作用。

 

▲SINN 403 Hydro

SINN曾在1993 年推出錶體內部灌注液態矽的獨特作品403 Hydro,透過巧妙設計思維解決氦氣問題。

 

▲SEIKO Marinemaster

針對氦氣入侵的問題,SEIKO採用隔絕式的做法盡量不讓氦氣滲入,因此也無需藉助閥門機制。

 

▲特殊的結構設計

SEIKO的Marinemaster不僅在結構上力求密合,亦透過品牌專利的L形墊圈達到絕佳氣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