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談起獨立製錶師,常常會想到那些默默耕耘、手工打磨機芯、打造極致工藝的職人,但在驚人的拍賣行情背後,他們卻常是缺席的一方。因為一旦作品價格飆升,掌聲與利益實際是落入買賣雙方手中,創作者自己卻連一分錢也分不到。如今,這種不合理的現象,看似終於有了解方⋯⋯
▲Source:Time and Watches
瑞士新創拍賣平台Marteau & Co.(下稱Marteau)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他們提出一個簡單但革命性的理念:當藝術家可以從畫作轉售中分潤,為何製錶師不能?這正是「藝術家轉售權」概念的核心,也是Marteau希望帶進鐘錶圈的制度革新。
▲Marteau & Co.由Arthur Touchot(左)與Léonard Pictet(右)共同創立,兩人皆為鐘錶與拍賣界的資深專業人士,結合媒體、品牌與拍賣經驗,希望推動更公平的製錶創作環境。
由內行人搭起創新橋樑
Marteau背後兩位創辦人,可說都是鐘錶與拍賣圈的「熟面孔」,包括Arthur Touchot,他曾是富藝斯拍賣行的主管,也擔任過外媒Hodinkee的編輯;而Léonard Pictet則來自歷峰集團,歷經朗格與積家等高級品牌,他們的合作,是一種對產業鏈內部痛點的深刻理解,並試圖從制度層面提出更公平的解方。
拍賣平台之所以取名為"Marteau",是因為其在法語中意指「錘子」,既象徵製錶工藝,也暗喻拍賣落槌的動作,巧妙地串聯創作與交易兩個世界,為彼此建立橋樑。
▲Marteau在法語中意指「錘子」,象徵製錶師的創作工具與拍賣師落槌動作,強調創作與交易的聯繫與共生,為品牌賦予文化與價值的雙重意涵。
讓製錶師真正成為價值的一部分
Marteau訂下的制度架構清晰:每件成交時計,將由拍賣所得中提撥3%給製錶師本人,作為創作回報,這筆費用不會由賣家負擔,而是從買方佣金中扣除,兼顧雙方利益;換句話說,假設一只手錶以10萬瑞郎成交,製錶師可額外獲得 3,000瑞郎的收入,雖然比起手錶的價值顯得不多,可卻是極具象徵意義的一步。
這樣的比例,與英國、歐盟等地藝術市場現行標準相近,並設有合理上限,以防拍賣行產生過度負擔,而更重要的是,Marteau提供的買家佣金只有20%,低於目前主流拍賣行動輒25%~30%的門檻,對收藏家而言同樣具吸引力。
▲該拍賣平台旨在導入「藝術家轉售權」概念,讓獨立製錶師在作品轉售時獲得合理回報,彌補長期制度缺口,推動鐘錶產業向更具道德與永續性的方向邁進。
打破傳統觀念擁抱新格局
過去,鐘錶創作常被歸類為精密工藝,而不完全是藝術,但現今這個觀念正在改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於2020年已將機械鐘錶技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強調了鐘錶製造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疊,更是一種需要被尊重和傳承的藝術形式,為製錶師爭取更多權利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依據,並也明確肯定其藝術價值。
獨立製錶師的創作本質,與畫家雕塑家無異: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個人風格與創意、耗費長時間構思與執行。在有了 Marteau這樣的平台之後,他們終於能在市場價值升高時獲得應有的尊重與實質回報。
▲Marteau創新拍賣制度在於將從買家佣金中提撥3%給製錶師,並採固定賣家費用模式,降低交易門檻,確保創作者能共享其作品價值成長的成果。
首場拍賣將至,獨立製錶的新機會
Marteau預計於2025年秋季舉辦首場線上拍賣,並已開放接受獨立製錶師的作品委託,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拍賣會,更是一種制度示範,從中希望傳達給市場一個理念,那就是創作者不該是缺席的一方,也讓年輕製錶師看到前方的路並非那麼孤單。
在講求永續與原創價值的當下,Marteau提出一種創新的商業機制之餘,也為那些默默耕耘、傾注畢生心血於方寸之間的製錶師們,提供了一個實現其創作價值最大化的機會。當我們購買一只來自獨立製錶師的手錶,既能擁有一件機械藝術品,也參與了一種支持創作者的公平體系,這種參與,將使鐘錶收藏的價值變得更加豐富與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