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Top Banner 桌機版

你知道嗎?歷史上曾有兩間「勞力士公司」

不管是不是錶迷,肯定都聽過勞力士的品牌大名,然而回顧過去歷史,錶壇中竟曾經有過兩家名為”ROLEX”的錶廠並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早期稱為”ROLEX”的公司分為兩家,一家是由現今我們熟知的勞力士創辦人Hans Wilsdorf設立的公司,他在1919年將公司遷往日內瓦後,隔年以Montres Rolex S.A.之名在當地註冊正式落地生根,另一家公司則稱為Rolex Bienne,其最初由Aegler創建。

由於Rolex S.A.本身並不具備自己製作機芯的設備與能力,所以他們乃是委託Rolex Bienne前身——Aegler S.A.負責製作機芯,而Rolex S.A.則是將做好的機芯組裝進自家產品中。兩間公司當初會牽上線的原因和Aegler S.A.的主事者Hermann Aegler與Hans Wilsdorf是舊識有關,他們本來就是合作關係密切的商場夥伴,到了1936年,Rolex S.A.更是取得Aegler S.A.的機芯獨家使用權,所以後者當時的主理人Aegler/Borer家族(Aegler S.A.的技術部門主管Emile Borer是Hermann Aegler的侄子)共同決定要把Aegler S.A.改名為“Manufacture des Montres Rolex S.A.”,亦即文章開頭提到的Rolex Bienne。


▲現今位於日內瓦的勞力士總部。

雖然公司名稱改得更具一致性,但那時Rolex S.A.和Rolex Bienne仍維持獨立運作,並沒有互相隸屬的關係,後者持續提供紮實的基礎機芯共前者製作耐操好用的實用手錶,唯一的例外要屬Rolex S.A.在1980年代另找了真力時採用他們El Primero計時機芯,成為Daytona系列御用4030機芯的重要基礎。


▲位於瑞士比爾市(Bienne)的勞力士機芯廠,在2004年之前其名為“Rolex Bienne”,與Rolex S.A.維持平行運作關係。

接下來至1992年,由Patrick Heiniger接任Rolex S.A.的第三任總裁,他接手後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把品牌帶往垂直整合、自給自足的規模演進,所以Rolex S.A.開始一步一步收購錶殼、面盤等製造商,到了2004年,Rolex S.A.才真正和Rolex Bienne達成協議,雙方正式完成收購手續,從此兩家ROLEX合併為一家。

雙方正式合併後,品牌研發的水準不段精進更上層樓,從2004年以後,勞力士就陸續新增了Yacht-Master II和 Sky-Dweller等這些蘊含複雜功能的系列可知,勞力士吸收了機芯廠後積極走出傳統框架,發展出更具自己特色的產品。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看來,雙方當初決定把兩間ROLEX合而為一是個明智之舉,如果他們還是維持自己獨立運作的狀態,勞力士的發展可能就不會像現今那麼順遂,而有可能被其他競爭對手迎頭趕上,有時候一個決定造成的影響還真的是非常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