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表机能探究]潜水表的蔚蓝世界(一)

潜水表诞生机缘
腕表除却日常防水性能,真正能深入水中的潜水化设计始于一九二○年代,尔后与海军的合作关系则是强化此一特性,并由一些结构上的改良与独特的防水措施建立起运动表精实的潜水功能。

▲1927年英国游泳选手Mercedes Gleitze小姐便是佩戴劳力士的蠔式腕表成功泳渡英吉利海峡,向世人展示出表款突破传统腕表防水基准的长足进步。

潜水机能肇因运动、壮大于军事用途
腕表由于组成结构多半採金属零件制成,所以必须正视水气侵扰可能对表款内部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正常来说腕表的设计皆不至于薄弱到面临些许水分即需报修的地步,因此遇到日常生活中一些难以完全避免接触到水的状况如洗手、雨淋等,腕表还是可以起到基本的防御能力;但对于水上运动来说,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姑且不论潜水等级的压力负担与长时间处于水中的状况,即使在浅池内游泳,表款的遇水情况便已超过日常防水机能所能应付的范围。表坛目前公认最早研发出较具深度防水运动表规模的品牌当推ROLEX,其率先于1926年发表了Oyster蠔式腕表,透过更为密合的表壳设计以及表侧与表冠的造型改良,成为防水运动表的滥觴,而具体的成果表现很快地便在1927年11月时,由佩戴该只劳力士表款的英国游泳选手Mercedes Gleitze小姐横渡英吉利海峡此项壮举而受到举世注目,也从此开啟腕表防水机能的业界竞逐战争,例如一九叁○年代初,CARTIER与OMEGA便先后在研发表壳更滴水不侵的接着方式之外,尝试啟用更具革命性的矩形外壳设计来树立防水表的新里程碑(像是OMEGA的Marine腕表便透过在内部表体罩上外表壳的方式来防水)。

▲劳力士于1926年所发表的蠔式腕表被公认为当今腕表进阶防水功能的始祖,其透过表壳结构的改造以及于表冠部分进行相关防水设计,让腕表开始降低受水分侵扰的机率。

而在1936年时,起源于义大利的微型机械工坊PANERAI接受了义国海军的委託,替其设计出名为Radiomir的腕表原型,提供义大利海军突击队员在战场时随时能获取正确的时间资讯,沛纳海在设计上增添防水垫圈以及夜光读时效果等细节,为防水功能提升到崭新的「潜水」层次;不久后PANERAI在表冠保护措施上更进一步研发出利用操作桿啟闭的独家护桥设计,更有效地阻绝水气的渗透,并一路沿用至今成为品牌表款的招牌特色之一。而同样与军方缔结合作关系开发潜水功能腕表的品牌尚有BLANCPAIN,其在1953年应法国军方所託推出的Fifty Fathoms五十噚腕表,则在优异的潜水深度之外,新增可以计算下潜时间的单向旋转表圈装置,开拓更完备的潜水附加机能。

▲欧米茄在叁○年代推出的Marine腕表採用内外表壳的形式将走时表体紧紧包裹住,进而达到防水目的,后续品牌2007年也于博物馆系列復刻此作品。

由前述可知在20世纪前期,运动表的潜水性能因为表厂与军方的合作渊源而迈向巔峰,至于对潜水机能投注高度资源与心力的劳力士,也一路在五○年代推出具有200米防水能力、称霸当时的Ref. 6204、1971年创制排氦气阀且防水突破600米的Sea-Dweller等业界的指标性作品;时至今日,眾品牌对于潜水性能的拓展已经上看千米大关,使运动表的潜水功能在佩戴者从事水上运动时显得游刃有餘。

▲PANERAI在叁○年代末期设计出供义大利海军突击队员佩戴的潜水表,使海军军官搭乘「低速鱼雷」进行作战计画时,得以依靠手上腕表精准对时。

▲二战时义国海军低速鱼雷。

潜水性能如何测试
通常运动表上所标榜宣称的防水程度,可能会引发我们提出一些疑问与好奇,诸如表款的防水性有时会以代表公尺的英文"m"表示,也有表厂的潜水性能是採用"bar"或"atm"等压力单位来标示,这些单位之间有没有什麼关联性或代表涵义、或是像表款所具备不同等级的防水能力,究竟各品牌是依据什麼方式与标准所测试得来等等,都是在讨论运动表的潜水机能之前可以先行了解并釐清的重要观念。正常情况下,每当我们深入水面下10公尺时,每平方公分即会产生1公斤的压力(相当于1个大气压力,可用bar或atm加以表示)、接着再深入水下至20公尺时便需承受2个大气压力,以此类推。

▲1953年BLANCPAIN应法国海军之邀,替其潜水艇突击队员制作了作战用佩戴腕表,也就是现今令人耳熟能详的Fifty Fathoms,其外部的单向旋转表圈为一大特色。

表厂在设定表款的防水性能时,并非真的需大费周章将每只时计都投入海中以测试其能在多少深度之内抵抗水分入侵,而是先透过厂方内部的增压机器(或是委託专职公司负责测试),试验每款腕表所能负担的压力多寡,再依实验数据去换算成相对的防水深度数据(例如10bar即等于100公尺)。同时需注意的是,表款的防水数据并非保证在实际情况下一定能够达到相应的防水性,主要因为表厂进行抗压测试时,过程中表款都是呈静止状态被置放于检测机器内,而且是以一种短时间内加压的方式来取得实验成果,因此每只表款所标榜的防水数据原则上仅为一种纸上谈兵的参考资料,当佩戴者实际将表款繫于腕上从事游泳、潜水活动时,腕表当下所面临的压力环境是会随人们手部恣意摆盪的动态,加上身处于水中时间亦相对较长,其抵抗水压的能力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应该尽量避免将表款防水多少米的数据解读成「在多少米的水深内,表款皆不会受到水分侵扰影响」。

▲国际标准组织ISO对于所谓专业潜水表订定了相关制作标准,包括防水深度、表壳抗压力等都有一定的规格需达标,才有资格被称之为潜水表。

ISO对于潜水表的特殊规范
1982年时国际标准组织ISO针对需具备进阶防水性能的潜水表制定标准规范,并紧接在1984年进行规则的细部调整,以更为完整严格的筛选要求让潜水表与一般防水功能作出进一步区隔,提供表厂于设计生产阶段用作对照参考,打造出真正适合从事潜水运动时所佩戴的表款,也让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表款品质的基本保障。ISO对于制定潜水表的规定甚多,其中有关防水性能的重点要求例如表款防水设计需使其可实际置于水中100公尺以上、表款于测试时的抗压力要高于出产时订定的防水程度(如若标示防水性能为200公尺,则于测试过程需加压至250公尺),以及潜水表所标示深度必须为百位之整数⋯⋯等,皆有住于督促运动表的潜水功能维持令人信赖的品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