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Top Banner 桌機版

卡罗素和陀飞轮有什麼差别?

有人说过「生命就是一个和地心引力对抗的过程」,高级腕表自然也不例外,其中卡罗素和陀飞轮伟大的发明,其设计就是源自于同一个目的,为了抵抗地吸引力对于走时误差的影响而诞生的技术,它们都是让走时更为精准而设的装置,让人不禁好奇这场世纪之争的古老技艺,两者到底有什麼差别 ?

  • 歷史缘由:创见发明 V.S. 另闢蹊径

17世纪随着机械腕表的发展,对于走时精准性的苛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因为擒纵系统包括游丝和摆陀受地吸引力的影响造成时间误差,1795年 Abraham-Louis Breguet发明陀飞轮并于1801年取得专利,此装置可以抵销腕表搁置位置的改变而造成的走时误差,但是技术复杂且成本过高而未能被广泛应用,因此丹麦籍制表师Bahne Bonniksen想要一种媲美陀飞轮的精准但价格亲民、结构简单的擒纵装置,并于1892年发明卡罗素取得专利,但是却未能达到预期,不仅工艺更为复杂、零件更多,价格也更高。

  • 旋转装置:旋风 V.S. 旋转木马

陀飞轮Tourbillon,法文裡是「旋风」的意思,是将擒纵系统放在一个框架内,固定在秒轴之上,当定轴的齿轮和摆陀与框架同轴恆速旋转360度的时候,各种方位所造成的误差综合起来会相互抵消,从而将地吸引力的影响降到最低,而陀飞轮的擒纵齿轮是绕着四番车(即秒轮)旋转,故理想的旋转週期为一分鐘一圈。反观卡罗素Karrusel,译为「旋转木马」,是将擒纵系统如旋转木马般设置在一个360度旋转的框架载台上,不设固定齿轮,旋转速度通常约为52.5分鐘一圈,虽然降低了功率消耗,因为旋转週期变慢的缘故,位差补偿不如陀飞轮来得有效。

  • 传输路线:孤注一掷 V.S. 兵分二路

陀飞轮通过一条传动轮系与主发条盒连结,由叁番车把动力传输到四番车,四番车驱动包括框架的擒纵系统。卡罗素则是有两条传动轮系,由叁番车兵分两路,一条为擒纵系统提供动力,另一条控制旋转框架载台,旋转台架与轮系是分开的,虽然设计较为复杂,需要更多零件,但也因此能提供较强的动力传输与更稳定的速率。

▲陀飞轮与卡罗素装置一览(图片来源自El canal de Relojesdeluxe.com)


▲BREGUET Tradition Fusee Tourbillon 7047PT,陀飞轮素来为叁大复杂功能之一,宝璣精湛的工艺展现其传世之美。


▲BLANCPAIN Carrousel Répétition minutes,宝铂以一分鐘飞行卡罗素让沉寂一世纪之久的复杂装置得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