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Top Banner 桌機版

规范式腕表类型

表界关于"Regulator" 一词,有人称为规范式指针或标准校时时计,亦有叁针一线之说,实际上各种说法殊途同归,皆是指源自18 世纪左右所出现的精密对时圭臬仪器,但由于年代相隔久远,因此发明者的说法也眾说纷紜(如法国制表师Ferdinand Berthoud 或英国表匠John Harrison等人),当时设计的概念便是将最基础的时、分、秒叁项走时单位区隔开来,一方面达到明晰易辨的校时目的,二来也因为指针彼此间不交叠从而降低由其上摩擦力积聚可能导致的走时误差,综上所述的特性使规范式指针早期常见应用于航海天文鐘和表厂参照鐘等领域,这便是Regulator 设计最初被创制发明的主要意义。

迈入20 世纪的腕表世代后,约在四○年代前,腕表显时方式以小叁针为大宗,至于现今跃居主流的大叁针又是晚近至六○年代后所兴起的趋势,期间机械表因石英革命之故没落,直至八○年代中期逐渐起死回生;机械表復兴让表厂更积极求新求变以唤回市场关注,此时过往具备实用考量的规范式指针设计随时代演变而转换角色,成为腕表欲挣脱既有大叁针格局的一种奇招。此类叁针一线腕表表现在市场中的特徵有二:产量少且在主流品牌旗下尤其受欢迎,同时其具备的校时参照目的在今日也早已式微;Regulator 设计在演进过程中慢慢发展出不同存在价值,至今也出现多样化的类别。

 
主流纵轴排列型
目前市场上较常出现的Regulator 设计通常呈现出12 点方向偏心小时、中轴分针、6 点方向小秒盘的纵向排列方式,淋漓詮释出所谓「叁针一线」的内涵,形成此种显时格局对机芯结构而言并非抽樑换柱的大工程,常见作法是在原本时针位置设立一个假轴位,再另外添上一个中介轮将小时轮系的动能传递到12 点方向的偏心指针上;比起结构的改动,反倒是视觉效果上因为人们早已习惯时、分针共存的配置而能引起更大的迴响。
表厂在设计叁针一线表款时,除了基本的叁针款之外,也不乏追加更多显时资讯来营造强大的性能感与丰富的面盘观感,新近例子如2013 年格拉苏蒂腕表Senator 系列的规范式指针腕表,便可见到3 点及9 点方向分别设置了大日期窗与动力储存显示;至于百达翡丽2011 年曾推出的Ref.5235G 更是低调地将表款拉抬至年历表层级,叁针一线的新奇感与不容小覷的机能性使其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逸品。
 
 
 
 
 
纵轴变化型
规范式指针腕表的纵轴形态并非仅只于前述一种固定格局,根据某些资料指出,实际上最初的Regulator 参照鐘乃是以突显分、秒为主(因为小时在校时过程中是最不容易出错的环节),因此制表师往往会採取12 点鐘设立小秒盘和中置分针来攫取目光焦点,再搭配6 点方向点缀跳时窗的模式为主,至于叁针并立反而是稍晚出现的设计;若参考这种说法,则今日纵轴叁针一线配置具有相反排列顺序或是适时融合视窗显示的变化形态反而更贴近于18、19 世纪的復古原味。
如B&R 与ERWIN SATTLER 等品牌不约而同出品过从上到下为秒、分、时排列的面盘规画;瑞宝'13 年为庆祝品牌30 週年所推出的叁针一线限量版别出心裁地在偏心分鐘表盘内结合12 点方向跳时显示,与佇立6 点位置小秒盘建构出另类纵向组合。另外艾美的纵轴叁针一线腕表于12 点小时窗部分用上了品牌独门的方轮显示机制,特色十足。
 
 
 
 
其他变化型
规范式指针有时难以用印象中的纵轴叁针一线配置来概括论之,因为追溯其发展的初衷,其实设计强调的重点乃是在于叁个显时单位的分立共存,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表厂紧扣此一大前提再注入巧思变通,就成为非典型的规范式指针类型,当中除了可见呈现水平或斜角的时、分、秒针排列体系,甚至有表款乾脆跳脱线型的传统风格,此类型相对会让制作工序繁复度提升。
像是2013 年汉米尔顿新推的规范式腕表便具有从4 点往10 点方向对角陈列的叁针组合;而自九○年代即展开研发规范式指针腕表的ORIS,曾尝试过贯串3 点至9 点方向的水平排列,类似概念也一度出现于瑞宝旗下时计中,但稍有不同的是其时针与秒针并未与中轴分针连成一线,反而更接近叁角格局。而萧邦的规范式指针腕表则是在中轴分针之外将小时盘置于3 点位置、小秒盘维持6 点方位,配合对称分布的动储与日夜显示让面盘更多彩多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