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ANGE & SÖHNE每年仅出品数千只高品质时计,表壳多採用K金或铂金制作,其中,品牌对于表壳和面盘材质的独特选用与复杂处理,是其制表特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一般谈到朗格时,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日期、跳字机制,或是能和瑞士制表分庭抗礼的精密机芯等,但如果把目光放更广一点,你会发现朗格手表的价值并不仅停留在「结构」这个层面,它还把「材质」提升成一种美学与哲学,本篇就来盘点他们家手表常用的一些特殊制表材质。
★从黄金到蜂蜜金:金属背后的学问
朗格的表壳大多採用玫瑰金、白金与铂金等传统贵金属,不过,品牌真正展现技术突破的,是2010年发表的专利材质——750蜂蜜金(Honeygold®)。蜂蜜金的色泽介于玫瑰金与白金之间,带着一种温润却内敛的光感,它不是单纯靠电镀或顏色调整,而是朗格耗时十多年研发的合金成果,成分包含75%纯金,并加入铜与锌,这样的结构不仅提升硬度,更赋予金属长久佩戴后依旧光泽如新的特质。蜂蜜金并非每一款朗格都能拥有,通常只会出现在具有纪念意义或限量的型号上,例如1815 Thin Honeygold “Homage to F. A. Lange”或ZEITWERK Honeygold “Lumen”等,都是用这种材质表达对历史的致敬,换句话说,蜂蜜金已经成为朗格的象徵符号,一眼就能看出它的稀有性与尊贵。
▲朗格专利的750蜂蜜金色泽温润,含75%纯金与铜、锌等成分,坚硬耐用,专用于纪念与限量表款,彰显独特尊贵地位。
★珐琅面盘:火与时间的考验
如果说蜂蜜金代表金属的革新,那麼珐琅面盘则是朗格对传统工艺的坚持,珐琅的制作过程需要在超过800°C的高温下反覆烧制,每一层都必须经历单独的烧结,才能堆叠出厚度与深邃感,问题在于,这是一项极其严苛的工序,温度稍有偏差,便可能出现裂纹或气泡,导致整枚面盘报废,因此制作的成功率低,加上耗时数日,让珐琅面盘成为业界最难掌握的工艺之一,朗格的工艺师能稳定完成这道工序,本身就展现了品牌的技术高度。珐琅带来的效果并非只是「漂亮」这麼简单,它的表面具有立体感,能让刻字对比更清晰,同时拥有更强的耐久性,也因此,朗格自2000年至今,仅推出过十款限量珐琅表盘时计(其实比想系中的少),稀少性加上技术门槛,让这些作品成为收藏家的梦幻之选。
▲珐琅面盘需高温多层烧制,工艺繁复,成品呈现立体感与高对比效果,同时兼具高度耐久与艺术价值。
★天然宝石与玻璃:縞玛瑙与砂金石的深邃之美
除了金属与珐琅,朗格还大胆将天然石材与艺术玻璃带入制表领域,例如縞玛瑙(Onyx)便是其中的代表,黑色縞玛瑙面盘经过细致切割与拋光,呈现出宛如镜面般的深邃光泽,这种材质较少出现在高级制表领域,因为切割难度高,一旦有瑕疵就难以修复,但正因如此,当它与朗格经典设计结合,便营造出低调却极具张力的氛围。Lange 1三十周年纪念版的铂金限量款,就是首度搭载黑色縞玛瑙面盘,展现了朗格将传统与创新相互融合的巧思。
▲黑色縞玛瑙稀有且难以加工,展现深邃亮泽质感,经过细致切磨后散发内敛奢华的典雅视觉效果。
另一种材质是砂金石玻璃(Aventurine Glass),事实上它并非天然矿石,而是一种自17世纪威尼斯传承下来的玻璃工艺,工艺师会在熔融玻璃中注入铜颗粒,随着火焰逐渐减弱,颗粒形成微小晶体,最终在玻璃中呈现闪烁效果,当这层纤薄玻璃附着于实心银面盘上,会营造出如夜空般的星点闪光。朗格将砂金石玻璃应用于Saxonia Thin与Little Lange 1 Moon Phase等作品上,使手表呈现出极具诗意的视觉效果。
▲砂金石由于含铜微粒因此于光影下闪烁如星光,朗格融合实心银面盘,营造梦幻夜空般的独特视觉魅力。
回顾朗格的材质美学之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制表」这门工艺,而是一种完整的价值体系,它提醒我们,一只手表的价值,来自于时间积累下的创新与坚持,朗格透过蜂蜜金、珐琅、縞玛瑙与砂金石玻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让每一只时计都成为萨克森美学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