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迷必看!江诗丹顿270周年展《The Quest》展现时间的工艺、历史与艺术视角

你有多久没走进美术馆,静静地看一场展览?如果你对美学、设计、艺术或机械工艺有一点兴趣,那这场即将于台北登场的展览,你真的不能错过。2025年迈入创立270周年的VACHERON CONSTANTIN,决定送给全世界一份超越时区的礼物,那是一场名为《The Quest》的全球巡迴展,而它的台湾站,将于6月7日至13日,在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美术馆正式开展!


听起来好像有点严肃?但放心,《The Quest》其实一点都不「高不可攀」,反而非常有趣、好看又能更认识江诗丹顿。它不只是单纯的钟表展,更像是一场关于时间的故事、感官体验与艺术对话。不管你是表迷、设计师、艺术爱好者,甚至只是想找个周末静静充电的人,都会从中找到意料之外的惊喜。

当时间变成可以「看」的东西

我们每天都在追时间,从闹钟响起的那一刻起,到忙完一整天倒头就睡。但你有没有想过,时间到底是什麼?它其实摸不着也看不到,可是偏偏,江诗丹顿靠着270年来的制表经验,把时间转化成实体,变成你可以戴在手上、放在橱窗裡、甚至展览在美术馆的艺术品。


▲江诗丹顿全球巡迴展《The Quest》将开拔至台湾举办,届时在师大美术馆可以欣赏精心安排的展览内容。

《The Quest》就是这样一场「把时间变得有形」的展览,江诗丹顿此次特别以五大主题规划台湾站的展区,包括「永恆传承」、「卓越创新」、「匠心工艺」、「时光淬炼」与「艺述时间」,光听这些名称可能会觉得有点抽象,但其实每一区都像是一场小冒险,让你从18世纪一路走进当代,亲眼见证这个品牌如何用一只只小巧的机械装置,记录历史、保存记忆,甚至预言未来。


▲创立已有270年历史的江诗丹顿,将展览规划为五大主题轴线「永恆传承」、「卓越创新」、「匠心工艺」、「时光淬炼」与「艺述时间」,让人更深入了解品牌文化内涵。

百年怀表到现代腕表:时间的实体化收藏

在展览的「永恆传承」展区,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董怀表,来自18、19、20世纪,精致得像是行走的艺术品。这些古董表不是冷冰冰的机械,而是一段段真实存在过的人生故事,有些是贵族订制的礼物,有些曾经陪伴冒险家走过远征旅程,还有些见证了科技进化的每一个关键时刻。


▲1899年制怀表,18K黄金材质,金雕、机刻与蓝色珐琅装饰,另含百合花钻石镶嵌。


▲1938年制怀表,18K黄金材质,金雕与凿雕面盘。

展览上你会看到手工雕花的表壳、华丽的机刻图腾、大明火珐琅的彩绘面盘,甚至还有精致的宝石镶嵌工艺,每一件作品都令人目不转睛。而这些百年古董时计中,还藏着许多令人惊嘆的复杂功能,例如三问报时、逆跳、跳时显示、天文显示,甚至是让不熟腕表的人都可能为之疯狂的陀飞轮!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古董表,别担心,看不懂复杂功能没关系,光是那种细节上的美感、工艺的温度,就足以让人感动。这些不是历史课本裡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时间痕跡。


▲1950年制腕表,18K黄金材质,面盘呈现日、星、月份三重历象以及月相显示。


▲2003年制腕表,18K玫瑰金材质,6点方向设有陀飞轮,面盘另有日期语动力储存显示。

机械与艺术的对话:当代的创新挑战

除了怀旧,《The Quest》台湾站也不忘谈未来。在「卓越创新」展区中,最吸睛的人气明星之一,就是江诗丹顿2019年推出的Traditionnelle Twin Beat万年历腕表。如果你觉得「万年历」听起来有点距离,那就来点实际的情境想像:假设你买了一只几十万、上百万的万年历腕表,结果放着没戴几天就停摆了,一戴上去还得重新调整日期和星期等资讯,光是这些步骤就让人头痛。


▲Traditionnelle Twin Beat万年历腕表能用最低限度的动力运作,改善过往手上链复杂表款动能储存的不足之处。

而Twin Beat万年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有两组「心跳」模式。一个是高速摆轮(5Hz),专门应付你日常戴着走路上班的节奏;另一个是低速模式(1.2Hz),佩戴者可透过按把切换模式,使动力储存从平常的4日延长至惊人的65日,换句话说当腕表进入「待机」省电状态,让表即使放着两个月没戴,照样准准地显示正确时间。更令人赞嘆的是,这一切转换皆在不间断走时的前提下进行,万年历资讯依旧能够确保精准无虞,真正达成「万年」的意涵。


▲面盘9点方向的震频显示与12点方向的动力储存显示,能表现出腕表目前属于何种动力「模式」。

江诗丹顿当初发想这项设计的灵感,源自日本江户时代的「不定时法」,简单而言当时的钟表可依季节与昼夜切换时间速率,江诗丹顿将便将这样的古老概念化作当代技术,并申请专利保护。腕表搭载的3610 QP机芯,内含480枚零件,厚度却仅6mm,是微型机械工程与节能创意的结晶。在这枚机芯中,江诗丹顿设定为同一时刻只会有一组摆轮运作,并实现不同模式间的暂态切换没有任何延迟,如此才能保证机芯运作时分秒都不会中断。两枚摆轮由同一个发条盒驱动,这是动能分配最有效的方式,为了充分发挥Twin Beat系统的优势,江诗丹顿还重新设计了万年历功能的机制以降低能耗,腕表採用日期、月份和闰年的暂态跳转显示,透过重新设计的跳转机构,将其运作时所需扭矩降至传统显示的四分之一,即使在跨年零点多处显示需同时跳转,对摆轮震幅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Traditionnelle Twin Beat万年历腕表不只是先进复杂功能的示范,更是江诗丹顿对未来高级制表生活化、实用化的回应,体现了创新如何服务时间的本质,追求的不只是走得准,更要走得久。


▲江诗丹顿受到日本「不定时法」启发,独家开发出3610机芯,特色在于透过齿论上和发条盒的两枚差速器来让两枚摆轮互相切换。

本地艺术家的加入:让展览变得更「台湾」

这场展览让人倍感惊喜的地方,不只是钟表的工艺或技术,而是它居然找来了11位台湾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创作方式来重新「解读时间」。展览的最后一区「艺述时间」,就像是一个感性的出口,让人从机械逻辑的节奏裡,缓缓走回人的情感与记忆。

这些艺术家来自不同领域,有摄影师、建筑师、书法家、设计师,甚至还有饮食文化创作者。他们各自用自己最熟悉的媒材,例如影像、纸本、空间、味道——诠释对「时间」的想像与体会;有的艺术家用泛黄的老照片拼贴出一段家族记忆的时间轴,也有人用建筑模型呈现出制表结构的几何逻辑,甚至还有创作者用酿造的概念,让我们从味觉出发体会时间的酝酿与熟成。这种展览方式,不仅让整个空间多了一点在地的温度,也让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看见时间的样子,不只是滴答滴答的秒针声,而是生活裡那些隐约但重要的瞬间。


▲5Hz模式和1.2Hz待机模式的两枚摆轮由同一主发条盒驱动,后者最多能达到65日的超狂续航力。

展览现场还有什麼好看好玩

除了静态展览,《The Quest》还规划了几场很有看头的「钟表与艺术对话讲座」,邀请参展艺术家与江诗丹顿的制表专家,一起聊聊时间如何成为创作与工艺的灵感泉源。三场讲座主题横跨建筑、摄影和设计,像是由建筑师刘培森与钟表杂志总编刘必祥对谈的〈时间的建筑,建筑的时间〉,就从建筑与时计的结构细节谈到对时间流动的理解;还有时尚摄影师黄天仁与钟表评论家Henry Chen一起聊〈影像与时光〉,从镜头中的工艺美学延伸到品牌故事的情感共鸣;而设计工作室创意总监方序中与钟表评论家Kyo的对谈〈从纸砖到时间之砖〉,则带大家思考设计如何「承载」时间,让作品历久弥新。

这些讲座都开放民众报名,真的很推荐提早卡位,不仅能听见幕后故事,还有机会跟艺术家面对面互动。展览中也有不少「超好拍」的展品,从细节极致的面盘,到宛如博物馆级的古董时计,保证让你手机快门停不下来。

为什麼一定要亲自去看《The Quest》?

说到底,时间这件事很抽象,但《The Quest》台湾站让它变得很具体,甚至很「贴近人」,你不需要是钟表专家,也不必具备艺术理论背景,只要你愿意放慢脚步、打开感官、用心去看,你一定会发现一些新的观点。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美学的启发;对另一些人,则可能是一场关于记忆与存在的思考。展览的空间规划让人走进去就能自然进入状态,不拥挤、不商业化,反而有种静謐的感动,很适合一个人的午后漫游,也适合和家人、朋友一起体验。270年的品牌历史,不只是关于时间的长度,更是对「工艺之美」与「文化价值」的执着。而这样的精神,在展览裡每一个展区、每一枚时计、每一件作品中都清晰可见。

下次当你看着手上的腕表时,不妨想想它背后可能藏着多少技术与情感的交织。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点时间,那就留时间让自己届时能前往《The Quest》台湾站走一趟,亲眼看看江诗丹顿如何用270年的坚持,把时间变成艺术。


江诗丹顿270周年展《The Quest》台湾站

日期:2025年6月7日~6月13日

时间:每日11:00~16:00

地点: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美术馆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29号

预约报名方式:请至江诗丹顿官方LINE帐号预约参观与讲座


讲座资讯

1.〈时间的建筑,建筑的时间〉|2025年6月7日 13:00~15:00

2.〈影像与时光:时尚摄影与腕表工艺的风格对话〉|2025年6月8日 13:00~15:00

3.〈从纸砖到时间之砖:设计如何承载时间?〉|2025年6月12日 13:0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