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士和爱彼等大品牌陆续推出40mm以下手表 大数据告诉你中性表是否再度流行

近几年来,高级手表品牌慢慢又开始推行一些表径相对较小的产品,例如劳力士2021年将Explorer重新改回36mm、2023年帝舵新增表径缩小至37mm的Black Bay 54,还有爱彼也出了38mm的CODE 11.59等等,种种例子似乎暗示市场对于这类中性表径手表的接受度有再次复甦的跡象⋯⋯


不过品牌开发表径小一点的手表和市场是不是真的重新拥抱这样的设计其实没有必然关系,在观察中性尺寸手表热度是否有回温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懂中性表径以及过去到现在市场对于手表尺寸喜好的演变。

如何界定中性表径大小

中性表径不一定等于小表径,目前而言所谓的中性表径大概介于34~39mm,也就是男性或女性佩戴都很OK的大小,至于在34mm以下的尺寸通常都会直接被视为更适合女性的小表径类型,因此若把39mm和30mm甚至以下的表相较,要说前者是「小表径」似乎又没这麼贴切,因此还是以中性表径称之比较恰当。


▲爱彼的CODE 11.59系列自从登场以来多数都採41mm(少部分为42mm)的尺寸规格,直到2023年首度出现38mm的新尺寸。

市场对于手表尺寸喜好的演进

事实上市场对于适中表径的标准不断在发展演变,例如20世纪初期男性喜欢手表可以完整地隐藏在衬衫袖口内,因此手表往往会搭载直径小而且又纤薄的机芯,这直接反映在手表的尺寸上,从那时起到1980年代为止,男性佩戴手表的尺寸差不多都是介于32~36mm左右。


▲20世纪初期的手表为了符合佩戴者穿搭需求,尺寸相对都比较小。

不过在20世纪时还是有些跨时代的大表径产品冒出来,例如1940年代的飞行表就是习惯做得很大,有些甚至达到和怀表差不多的50mm以上,一方面是因为品牌使用怀表机芯来制作飞行表,有助于确保机芯品质更稳定可靠,而加大的手表尺寸也可以增进佩戴者的视读效果;约晚一点时间出现的潜水表(1950年代左右),不仅表壳结构需做得更紧密,它们也拥有如同飞行表般的考量,为了让佩戴者可以一目了然,所以早期潜水表通常也会做得比一般正装表大一些,通常会介于38~42mm之间,但以上的大表径作品都一开始还只是出于专业用途,一般市场上的主流还是以正装表的尺寸为主。


▲1950年代诞生的潜水表由于要让佩戴者在水下也能更清楚,尺寸相对会做得比较大。

到了1970年代,由爱彼皇家橡树和百达翡丽金鹰带起的高级运动表风潮,陆续把男性眼中手表标准的尺寸提升到38mm以上,当时皇家橡树大概38.8mm的表径就已经足以被称为”Jumbo”了,可见其他正装表尺寸相对会更小一些。


▲20世纪末到2000年初,开始有愈来愈多品牌制作出表径45mm左右的手表,开启一波大表径风潮。

千禧年以降,当百年灵、宇舶与沛纳海等品牌陆续制作出表径45mm以上的手表时,引发了一波大表径流行风潮,至此手表好像没个40mm都会被认为不够Man,不过后来因为大表径不见得适合每个人,尤其是腕围较细的亚洲人,因此2010年代中后期开始,市场主流的表径又开始往40mm上下靠拢,并大约在2021年开始陆续出现更多表径在39mm以下的中性表径款式,让人开始觉得是否中性表径又将开始流行。


▲根据Chrono24统计,通常消费者上他们家网站搜寻手表,会依据表径找表的比例不到3%。Source:Chrono24

从大数据看待中性表径产品的热度

从知名二手表线上交易平台Chrono24公布的资料中显示,目前消费者在筛选目标时,会使用到「尺寸」进行进一步搜寻的比例其实还不到3%,也就是大家在找寻目标时,先考虑的可能是品牌、手表类型、材质与价位带等等,尺寸反而不是最优先考量的因素。

而若从Chrono24近年最畅销的十款手表名单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其中表径在40mm以下的只有两款表,它们分别是劳力士Explorer 214270(39mm)和SEIKO SNK063J5精工5号自动表(34mm),其他热门款都还是属于表径40mm以上的标准男表尺寸。


▲高级手表品牌近年陆续开发中性表径产品目的不一定是市场又开始风靡这样的尺寸,反而更像是拓展客源的策略。

由Chrono24统计的资料可见中性表径离「风潮回归」的境界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不过近年手表品牌还是满积极在推出表径小一点的作品,当中也许透露出的是品牌着眼在女性市场部分——现在女性对于高级手表的要求不见得都是要有宝石镶嵌的小表径石英表,他们对于纯粹的机械表产品愈来愈有兴趣,此外相对较于欧美市场,亚洲女性会有更多的市场潜力,有鉴于这些因素,所以持续发展自家产品的多元性很重要。

总之对于市场而言,无论男性或女性,如果可以有更多尺寸能随自己喜好和需求选择,怎麼说都是有利无弊的事,这也多少有助于品牌开发更多中性表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