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盤類型變化

機械錶雖自18世紀便有製錶師研發出具有自動上鍊雛形的懷錶作品,但在懷錶世代由於錶款常置放於口袋的佩戴習慣所致,故並未演進為主流;直到20世紀初手錶漸漸取代懷錶,拜手錶經常隨手部活動呈動態之賜,使自動上鍊機制能免除需頻繁地手動操作、又可讓機芯動能維持高檔的優勢突顯出來。二○年代製錶師John Harwood所設計的Hammer Winding撞陀式上鍊設計可視為今日自動手錶的濫觴,其透過半動式轉盤的擺動來蓄積發條能量,讓錶款佩戴便利性大增,也開啟後續更多錶廠投入開發自動上鍊機芯的契機。1931年勞力士發表能360°旋轉的單向自動上鍊系統,以及1942年Felsa機芯廠推出能雙向自動上鍊的運作機制後,自動手錶體系便漸趨成熟,至五、六○年代達到巔峰,不僅製作技術更普及,重要的是自動機芯的效能與穩定度更能令人放心。

自動上鍊系統曾陷入採用雙向或單向上鍊較佳的論戰,但目前因各品牌設計考量的立場不同,所以兩者間其實不存在絕對的優劣關係,反倒形成品牌自動機芯各自的特色。提到特色,自動上鍊與手動上鍊的顯著差別便在於上鍊機制的自動盤結構,透過自動盤的擺盪進而產生走時動能;而在自動錶長久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也見識到自動盤衍生出多元的設計形態,替自動上鍊添加更多話題效益甚至收藏價值。

 

▲ 自動盤協助蓄積動力
自動上鍊系統需藉由自動盤的來回擺盪產生動能並貯存於發條盒,無需頻繁地手動操作上鍊。


1.傳統全幅式自動盤
自動手錶錶背最常見的機芯樣貌便是在底板上設有一個半圓形的全幅自動盤,其被開發成形的時間最早且至今仍蔚為主流。全幅式自動盤雖然基本樣式固定,但品牌設計時仍會透過如材質選用或添加點綴圖騰的作法,替其在運作效能與外觀上激發更豐富的內涵。

運用合金材質製作的自動盤最為普遍,有些品牌會選擇以K金來打造自動盤,除了因材質密度、重量有別而增益上鍊效率之外,亦能提升錶款本身的價值,例如同樣是不鏽鋼錶殼,搭配合金或K金自動盤在市場上的評價高下立判;此外也有錶廠會在合金自動盤邊緣另外添上貴金屬材質等類似的複合配置形式,以增強側邊重量來提升上鍊效率。

對錶廠來說,自動盤表面的空間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創作空間,無論是在其上鐫刻品牌Logo或是各種主題花樣,甚至以兼具透視與裝飾效果的鏤空處理等形式,都能夠讓原本只具輔助上鍊功能的自動盤變得更具可看性。

 

傳統全幅式設計
一般自動上鍊機芯最常見的半圓形狀全幅式自動盤,品牌藉由其上的打磨修飾增加觀賞性。

 

充分的創作空間
全幅式自動盤提供額外創作空間,例如愛彼便在自動盤上細膩鐫刻家徽圖案,展現不俗工藝。

 

鏤空處理的獨特韻味
自動盤不一定要維持實心狀,錶廠有時亦會以鏤空處理突顯美感,同時一併提升視野穿透性。

 

異材質搭配促進效率
圖中自動盤採21K金製成,並在邊緣配上鉑金環,利用材質密度的不同,間接產生更佳的上鍊效率。


2.微型偏心式自動盤
全幅式自動盤設計雖具優良傳統且行之有年,但其長久發展下來仍有些為人所詬病之處,像是其不論如何移動,機芯幾乎都會有一半空間被掩蓋,對想要欣賞機芯工藝之美的人而言較感可惜,此外全幅式自動盤附加於機芯之外的本質,使其仍具備一定程度的份量與厚度,也使自動錶少了些達成輕量化目標的本錢。

有鑑於前述自動上鍊機制的侷限之處,BUREN在一九五○年代率先發展出Cal. 1001而有了變通的曙光,因為該機芯既能保留自動上鍊的方便功效,同時也將自動盤縮小並「嵌進」機芯底板中,得以露出完整機芯樣貌且也不會於厚度上增加負擔,兩全其美地替自動上鍊另闢蹊徑。微型偏心式自動盤發展至今,以1/4~1/3比例的樣式為主,其間也有如羅杰杜彼推出的雙微型自動盤或是格拉蘇蒂手錶配置的3/4自動盤⋯⋯等少見變化形態,不過平心而論偏心式自動盤現今仍難以撼動全幅式自動盤的普及程度。

 

▲ 自動上鍊的折衷之道
全幅式自動盤因遮蓋範圍大、機芯厚度負擔也較高,故錶壇於五○年代開始出現微型偏心式設計。

 

提升薄型化本錢
微型自動盤內嵌於機芯的形式使其更能保有輕薄度,如伯爵的12P機芯厚度便僅只2.35mm。

 

微型自動盤的改良
羅杰杜彼曾於Cal. RD08上同步配置了兩枚微型自動盤,用以應付高複雜功能的龐大動能需求。

 

少見比例微型自動盤
除1/4、1/3等主流自動盤尺寸,錶壇亦出現過一些少見配置,如格拉蘇蒂手錶作品中的3/4自動盤。


3.創新式自動盤
微型自動盤即使在面積及機芯厚度等層面作出改良,不過其大致仍沿襲全幅式自動盤的架構;然而自動上鍊機制經歷半世紀以上的發展,各品牌當然不會滿足於既有模式,而是不斷嘗試在維持自動上鍊的便利性之餘,開展出更多獨具創意的特殊自動盤設計。

較近期的例子如RICHARD MILLE的RM028機芯,其利用自動盤兩側的白金翼肋配合盤面上的排孔,使佩戴者可以視日常的活動量來自主設定自動盤擺動慣性,以更適性地調節上鍊效率;至於DEWITT和寶齊萊不約而同地在改善自動機芯的「能見度」上著手,將自動盤打造成隱於機芯邊緣的環狀造型,雖然外型上皆能騰出大範圍的機芯底板結構,不過兩者在自動盤與上鍊輪系的連結作法則是各有千秋(事實上類似設計百達翡麗和CITIZEN更早之前也推出過);此外CORUM的CO 313機芯則是採取線性滑動擺錘的自動上鍊形式,呈現跳脫傳統設計的新穎思維。

 

 

 

 

更顯個人化的上鍊效率
RM028機芯具有能視佩戴者日常活動量而調節自動盤擺動慣性的設計,從而讓上鍊效率適性化。

 

視野大開的環狀自動盤
寶齊萊的A1000機芯將自動盤設計成環狀造型隱於機芯邊緣,令機芯背部結構得以大範圍露出。

 

 

 

 

以鉤爪結構傳遞動能
DEWITT的DW 8014機芯環狀自動盤有別於A1000以齒輪傳遞動能,而是採用鉤爪式結構傳動。

 

線性滑動新思維
崑崙CO 313機芯打破自動盤繞軸擺盪的傳統形式,改以擺錘的線性滑動來達到自動上鍊目的。